胡人入主中原自西晋永嘉之乱开始,满清入关结束,中间分别经历了五胡十六国、辽金西夏并立、蒙元南下和满清入关四个时期,这四个时期根据汉化程度呈现出递减的趋势,到满清入关时期甚至一度拒绝汉化,刻意制造隔阂的情况,造成这一趋势的源头来自唐朝灭亡。
唐朝灭亡绝对算是汉化分水岭,唐以前胡人政权入主中原,对华夏文明表现出绝对的崇拜,胡人政权由于对自身落后的生产力的认识,汉化成为从部落制度向国家制度转型的唯一选择,因此虽然南北朝最后代表古典汉族帝国的南朝被北朝消灭,但北朝经过长期汉化在北周灭亡之际在文化上与汉族无异。

但唐朝灭亡之后,契丹人融合东北渔猎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优势,在北方迅速崛起,以强悍的军力多次南下中原,一度灭亡后晋,虽然没能实现入主中原的目标,但夺取了幽云十六州,深入农耕文明核心地区,开始面对治理汉人的问题。
此时的契丹人第一次对汉人政权产生了优越感,他们针对中原王朝继承唐朝正统的论述,自诩多次接受唐朝的册封,是唐朝的好学生,建国比宋朝要早,认为辽国才为唐朝的继承者(日本、朝鲜、越南就是仿效契丹人的论调与满清争夺中华正统)。
继承辽国法理的金国人也是自诩正统王朝,更要命的是南宋还向金国称臣,而割据西北的西夏政权源头也是唐朝册封的定难军节度使,对宋朝的法理正统也是毫不认可。

宋朝以后中原王朝第一次面临中华正统身份遭到周边胡人政权质疑的情况,而最大的恶果就是辽金西夏政权均开始保持本民族的传统,拒绝汉化。
像辽国开始设置南北面官制度,分治汉人和契丹人,并且创立本民族文字,拒绝使用汉字,金国和西夏甚至在国内第一次推进剃发易服的政策,这是五胡十六国时期不曾有过的大变局。
蒙元建立后,汉化程度较辽金西夏时期有了进一步的下滑,不仅没有主动推进汉化,而且还反向推进蒙古化,导致传统汉地的居民开始穿胡服,说胡语,起胡名,乃至明朝建立后朱元璋要花大力气才能纠正自唐朝灭亡以后的中原胡化之风。
而满清入关后,统治阶层可以说是集胡人政权逆汉化政策之大成,他们认真学习了自五胡十六国以来的治理模式,总结出一套非常严密的治汉模式。
清朝认真反思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魏政权矛盾迅速激化的教训,坚决反对主动推进汉化,而是强调满洲传统,拒绝满汉融合。
军事上依靠八旗制度,在全国交通干线上建立满城,监视绿营,形成在局部上压制汉人武装的形势。

而在文化上更是借修四库全书和文字狱,对重要典籍和文人进行销毁与控制,提高底层民众的文盲率,降低民众反抗意识。
因此可以看出五胡十六国是唯一一次真正的民族融合,后面形成了唐朝的强盛,但唐朝灭亡后周边政权均开始强调本民族文化自立,像云南大理政权、越南政权、日本、朝鲜均逐渐开始形成自我民族意识,不再全盘汉化。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