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黄雀后,阿三做梦西风瘦。
三年前,印度退役海军军官桑迪普·达万在某“地缘政治和国家安全”论坛上大放厥词,声称一旦中国启动统一台湾的行动,印度就应该趁机越过喜马拉雅山,夺取西藏,顺便吞下新疆。
此狂言通过印度媒体迅速传播,不少印度网民兴奋地在网上改地图、标注目标区域,仿佛这场“机会主义战争”已胜券在握。
然而细察其论调,不难发现这不过是殖民遗绪的旧梦重温,是当代战略投机的狂人呓语。

殖民遗毒,妄想照进现实?
要理解印度这种“趁火打劫”的思维,不得不回溯历史长河中的殖民遗毒。
1914年,英国殖民者策划的“西姆拉会议”背着中国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代表私下划定了非法的“麦克马洪线”,将中国9万平方公里领土划入英属印度。
这段殖民历史的包袱,独立后的印度不仅没有清算,反而全盘继承,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推进所谓的“前进政策”。
1962年的边境自卫反击战,本应让印度清醒认识到中国捍卫领土的决心和能力。然而显然,印度部分精英阶层仍沉浸在“大印度联邦”的迷梦中。
他们以为现在的中国还是1962年的中国,以为现代战争还可以像古代那样“趁虚而入”。
印度军官的言论暴露了其对当代军事体系的严重误判。在他们看来,中国一旦在东部台海有事,西部边境就会出现防御真空。
这种认知无异于井底之蛙观天——不知天高地厚。

实力悬殊,纸上谈兵易
印度部分鹰派人士的狂妄,某种程度上源于对自身实力的盲目自信。
印度在中印边境部署了6个军,包括12个山地师,号称“世界最大山地部队”,还采购了美国的阿帕奇直升机、韩国的K2坦克等先进装备。
然而,绣花枕头一包草。去年印度将K2坦克拉到高原测试,结果在冻土带上履带断裂,不得不花费5亿美元进行改造,沦为国际笑柄。
他们的阵风战斗机在高原机场的适应性测试也饱受诟病。
反观中国,西部战区早已布下天罗地网:专门适应高原作战的15式轻型坦克、PCL-181型高原炮兵系统、歼-16和歼-10C等高原型战斗机一应俱全。
更为关键的是后勤保障能力的天壤之别。
2020年加勒万河谷冲突正值寒冬,气温低至零下四十度。中国边防部队不仅配备充足的御寒装备,还能吃上热食、住进保温营房。
而印军因后勤保障薄弱,大量士兵被冻伤甚至冻死,非战斗减员严重。

体系作战,破印度黄粱梦
现代战争早已告别了“拆东墙补西墙”的陈旧模式。
印度幻想中国因台海战事而无暇西顾,这完全是对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合作战体系的无知。
中国的五大战区构建了现代联合作战体系,使中国在面对多方向威胁时依然能够保证每个战线的稳固。
西部战区并非简单的“守边营地”,而是现代化的综合战场体系。
中部战区与北部战区具备“应急投送”能力,一旦西部有事,48小时内能完成数万人兵力与大量装备的调动。
此外,中国在西藏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飞跃式进展。拉萨至林芝铁路通车后,大大缩短了物资运输和兵力调动时间。
边境多个县市实现道路与电力双通,构建起高度机动的“战时转换网络”。
而印度方面,三军各自为政,海军要航母,陆军要坦克,空军要战机,军费分配争吵不休。
他们的武器70%依赖进口,去年买武器花了130亿美元,是中国的3倍,可自家军工连子弹都造不明白。

地缘政治,投机必遭反噬
在国际政治层面,印度的这种机会主义思维同样站不住脚。
印度近年向美国靠拢,加入“印太战略”,企图借美国之力牵制中国。然而美国真会为印度火中取栗吗?
去年印度想购买F-35战机,美国一口回绝,只肯卖阉割版的F-15。 可见美国仅将印度视为战略棋子,而非平等伙伴。
更重要的是,印度的投机行为将面临严重的地缘反噬。
巴基斯坦一直虎视眈眈,克什米尔地区的争端从未平息。一旦印度在东线大举进攻中国,巴基斯坦绝不会放过这一战略机遇,届时印度将陷入两线作战的噩梦。
从经济角度看,中国是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印度对中国商品有巨大依赖,贸易逆差一直居高不下。
一旦两国关系彻底破裂,印度自己的产业链和民众日常生活将首先遭受重创。

水塔命门,玩火终将自焚
自然规律不可违。从地理环境看,青藏高原作为“亚洲水塔”,掌握着印度北部众多河流的水源命脉。
雅鲁藏布江流经西藏后进入印度,成为布拉马普特拉河,是印度东北部的主要水源。
恒河也同样发源于中国高原。 印度超过十亿人口的用水安全实际上都与那片高原息息相关。
在这种地方大打出手,无异于往自己的水源地扔炸弹,最后受害的还是印度自己。
中国古代战略家孙子早就指出:“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印度部分鹰派只看到机会,却看不到风险;只知进攻之利,不知玩火之害。

西藏阿里地区部署的“丝路眼”卫星能看清地面0.5米的目标;“翼龙-3”无人机可在高原连续作战40小时;智能哨所、机器人巡逻已覆盖关键边境。
中国西部早已不是1962年的西部。
印度打“台湾牌”这条路,注定是死胡同。正如歇后语所言:竹篮打水——一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