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刘备为何会在夷陵惨败于陆逊?毛主席:他有个致命的弱点

三国乱世,英雄辈出,刘备从织席贩履的草根起步,一步步闯出蜀汉基业。关羽镇守荆州时,那份兄弟情深让人动容,可谁想到,一场夷

三国乱世,英雄辈出,刘备从织席贩履的草根起步,一步步闯出蜀汉基业。

关羽镇守荆州时,那份兄弟情深让人动容,可谁想到,一场夷陵之战,竟让这位叱咤风云的皇帝栽了大跟头。对手是东吴年轻将领陆逊,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将”,却把刘备的数十万大军烧得灰飞烟灭。

在战场上,蜀军连营七百里,火光冲天,哭喊声混着江水翻滚,刘备狼狈逃到白帝城。

这场败仗不光丢了荆州,还让蜀汉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

很多人纳闷,刘备打仗经验丰富,麾下猛将如云,为啥偏偏在夷陵栽得这么惨?后来,毛主席在一次讲话中,直戳要害:

“刘备有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太重感情。”

这句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历史的尘封大门。

先说夷陵之战前的政治背景,那是建安二十四年底,关羽在荆州失守,被吕蒙俘杀,荆州三郡尽归东吴。

关羽一死,整个战略格局崩盘,荆州是蜀汉东出的咽喉,失荆州等于断了蜀吴联盟的桥梁。

更要命的是,曹操虽死,曹丕篡汉建魏,天下鼎立之势已成。

刘备称帝的野心本就炙热,关羽之死成了导火索。他不是单纯复仇,而是要借此重夺荆州,巩固帝位合法性,顺便震慑曹魏。

成都宫里,文武百官议论纷纷,有人主张先稳北方,有人说该联吴抗曹,可刘备下定决心,东征势在必行。

东征政治风险极大:蜀汉刚定汉中,内部未稳,贸然东征等于两线作战。

经济压力更重,益州山地贫瘠,人口不过百万,征调粮草已让百姓怨声载道。

豪强地主不愿出丁,成都街头征夫哭别,田地荒芜,刘备却视而不见,只想着雪耻。

刘备的感情用事,不是一时冲动,而是从骨子里带来的。

东汉末年,士人风气重气节、讲义气,门阀子弟以结交豪侠为荣。刘备中山靖王后裔,却早年沦落,靠桃园结义聚拢人心。

这重感情的性格,根植于乱世求生之道,也受儒家“忠义”熏陶。

早年他结识了生死兄弟关羽和张飞,那时候,三人桃园结义,誓同生死。

刘备落魄时颠沛流离的日子,让他更依赖兄弟情谊,也养成以感情驱动决策的习惯。

赤壁之战后,他借荆州立足,关羽成了北伐先锋,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吓得曹操都想迁都。

可东吴孙权那边,吕蒙白衣渡江,偷袭荆州,关羽败走麦城,被吴军围住。

当时刘备正在汉中,营帐里灯火摇曳。传令兵策马奔来,跪在地上,声音颤抖着汇报:

“关将军……被俘了!”

刘备一下子站起,眼睛红了,拳头砸在桌子上,他没想战略大局,没考虑蜀汉整体,只是吼道:

“我得去救关羽!”

身边谋士劝他:

“主公,荆州已失,东吴虎视眈眈,不能轻动。”

刘备哪里听得进?后来关羽的死讯传来时,他整夜难眠,泪水打湿了衣袖。

这就是毛主席点破的弱点:重感情到影响判断。

关羽之死,像一根刺扎进刘备心窝。他不顾蜀汉国力虚弱,不听赵云和秦宓的苦劝,执意倾国之力东征。

章武元年,刘备在成都称帝没多久,就开始集结大军。成都街头,士兵们拖着疲惫的身子,粮草车队绵延数十里。

老百姓私下嘀咕:“皇帝这是要拼命啊。”刘备在军营里,对将领们说:

“关羽是我兄弟,我不能让他死得不明不白!”

将士们热血上涌,可谁知道,这股冲动会酿成大祸。

孙权那边,早有准备,关羽北伐时得罪东吴,孙权上表曹丕称臣,换取支持,吕蒙病逝后,孙权急需新帅。

陆逊虽年轻,却屡立战功,建安二十四年底,孙权在武昌召见陆逊,屏退左右,问道:

“卿可代吕蒙乎?”

陆逊叩头:

“臣愿效死。”

孙权当即拜陆逊为大都督,假节钺,统帅五万精兵,孙权还下令江东征调粮械,修葺战船。

陆逊上任后,整顿军纪,训练水陆协同。吴军准备充分,士气高涨,坐等蜀军来犯。

蜀道难行,蜀国士兵们背着沉重的铠甲,汗水浸透衣背。

到了夷陵一线,刘备下令扎下连营,沿江北岸绵延数十里,营寨一个个连着,像长蛇盘踞。

表面看,这阵势气势磅礴,吴军望风而逃。可陆逊呢?这家伙年轻却老成,站在江对岸的高坡上,眯眼看着蜀军动静。

他没急着出击,而是派斥候四处探查。吴营里,将领们急了:

“蜀军势大,为啥不打?”

陆逊笑着说:

“刘备气盛,等他们疲惫,我们再动。”

刘备的弱点在这里暴露得淋漓尽致,他太相信自己的感情驱动,以为仇恨能转化成无穷力量。

蜀军前锋冯习、沙摩柯等猛将冲杀,初期还真占了上风,吴军节节败退,陆逊下令退守夷道。蜀军追击时,士兵们高喊:“为关将军报仇!”声音震天。

刘备在后方大帐里,听着捷报,脸上终于露出一丝笑意。他对身边的谋士说:

“陆逊不过一黄口孺子,怎敌我蜀汉铁军?”

可他没看到,蜀军深入吴境,补给线拉长,士兵疲惫。

纪律松散下来,将领们管不住,刘备的感情冲动,让全军都染上了急躁。

后方成都,诸葛亮得知刘备东征,眉头紧锁。他在府中来回踱步,对亲信说:

“主公此去,恐非吉兆。”

蜀汉政局随之动荡,粮草征调加重,益州豪强不满,北方曹魏虎视眈眈,诸葛亮一面安抚内部,一面加紧屯田备战,他知道,夷陵若败,蜀汉将陷入被动。

果然,前线战报渐趋不利,诸葛亮加强后勤,却无力逆转。

陆逊看准了时机,夷陵地形复杂,北岸山高林密,南岸江阔水急。蜀军连营沿江北蜿蜒,易守难攻,却补给艰难。

陆逊先用小股部队骚扰,断蜀军粮道。蜀兵疲于奔命,夜里吴军火把闪烁,蜀营中人心惶惶。

刘备派冯习、沙摩柯反击,却中了埋伏,陆逊见蜀军阵脚乱了,下令火攻。

他选定蜀营中段薄弱处,命士兵集结茅草,趁六月东南风起,分多路潜近。风助火势,吴军点燃火把,投掷火具,火焰顺风卷入蜀营。

由于地形狭窄,蜀营又有木栅相连,火势迅速蔓延。

陆逊还派水军截江,断蜀军退路,战术精准,借地利天时,一举破敌。

蜀营帐篷燃烧,浓烟滚滚,士兵们从睡梦中惊醒,乱作一团。江水边,逃兵争相跳水,尸体顺流而下。刘备在主营听到喊杀声,冲出来时,脸被火光映红。他大喊:

“稳住!稳住!”

可哪里稳得住?亲兵护着他逃命,马蹄踏过焦土,身后火海一片。陆逊率军追击,刘备溃退白帝城,他才收兵。

这场大火,烧掉了蜀军数万精锐,刘备逃到白帝城,望着滚滚长江,悔恨交加。他对随从说:

“是我害了弟兄们。”

蜀汉从此元气尽失,刘备也在第二年病重,白帝城的永安宫中,他卧床不起,先召宗室刘永、刘理入宫,封官赐爵,稳固继承,接着急召诸葛亮。

托孤前,刘备已与李严等商议辅政,设丞相府,建尚书台,确保政权平稳。诸葛亮赶到时,刘备握着他手,声音颤抖: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诸葛亮泪流满面,叩头道:

“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这场托孤,不光是权力交接,更是刘备对感情的最后依赖,他知道自己弱点酿祸,寄望诸葛亮的理性补救。

在政治意义上,白帝城托孤奠定蜀汉后期稳定,继承体制从刘氏血亲扩展到功臣辅佐,却也暴露刘备终身未改的性格软肋。

夷陵战后,蜀吴关系一度剑拔弩张,孙权上表求和,刘备病中默许。

章武三年,刘备崩,诸葛亮主政,他派邓芝出使东吴,孙权犹豫后接纳,这场和解,挽救了蜀汉,却也证明刘备东征的战略失误。

为什么毛主席借刘备论政治性格?党史研究显示,毛主席爱读《三国志》,常以历史比喻现实。他在延安时期谈统一战线,强调“联吴抗曹”正确,却批刘备后期抛弃联盟,一意孤行。

这类点评散见内部讲话和读书笔记,意在警示党员干部:个人感情不能凌驾于战略之上。这契合了毛主席对封建英雄的辩证分析。

刘备的重感情,与东汉士风密切相关,那时游侠盛行,士人以义气为本,刘备虽皇室后裔,却草根出身,更需情感维系人心。这种文化根源,让他创业时如鱼得水,却在治国时成为掣肘。

毛主席评价,不是事后诸葛亮,而是从历史唯物视角看人物。

刘备代表新兴势力,靠个人魅力聚拢人心,可封建社会,感情不能代替战略。

现代人看三国,常感慨刘备仁义,可仁义过头,就是妇人之仁。

这类历史点评,让我们看到,历史不是英雄传奇,而是经验教训。刘备的失败,警示后人:感情重要,但战略为先。

图片来源声明:本文所用图片来源于网络公开资料,仅用于内容展示与说明,非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48
用户10xxx48 2
2025-11-21 14:45
毛主席点评这里的时候是在说演义,死标题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