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临安府的法场被百姓围得水泄不通,哭喊声此起彼伏。大家都想不通,那个带着岳家军打得金军望风而逃、

绍兴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临安府的法场被百姓围得水泄不通,哭喊声此起彼伏。大家都想不通,那个带着岳家军打得金军望风而逃、一心要 “直捣黄龙” 的岳飞,怎么就落了个被处斩的下场?更让人纳闷的是,号称十万之众的岳家军,竟然没一个人来劫法场,难道他们忘了这位并肩作战的统帅?其实不是他们不想来,而是看到监斩官的那一刻,所有念头都被掐灭了 —— 这监斩官到底是何方神圣,能有这么大的威慑力?

要搞懂岳家军为啥按兵不动,得先说说岳飞是怎么一步步落入圈套的。这年正月,金兀术带着金军再次南下,本想报之前多次战败的仇,结果又被岳飞打得丢盔弃甲。岳飞乘胜追击,收复了不少城池,眼看就要逼近金国腹地,可宋高宗赵构却连发十二道金牌,硬是把他召了回来。毕竟在赵构眼里,保住自己的皇位才是头等大事,他可不想岳飞真的迎回被掳走的二帝,到时候自己的位置就岌岌可危了。

回到临安后,岳飞被明升暗降封为枢密副使,看似升了官,实则被剥夺了兵权。这还不算完,在赵构的默许和秦桧的策划下,一场针对岳飞的阴谋悄然展开。有人凭空捏造了岳飞谋反的罪名,各种经不起推敲的人证物证被凑到一起,岳飞就这么被扔进了大牢。负责审理此案的御史中丞何铸,看到岳飞背上 “精忠报国” 四个刺字后深受触动,查来查去发现全是冤情,可秦桧一句话就堵死了他:“这是陛下的意思。” 没办法,秦桧只能换自己的心腹万俟卨接手,一番刑讯逼供下来,硬是给岳飞定了罪。

朝中不少大臣看不下去,纷纷站出来为岳飞申冤。大理寺丞李若朴、何彦猷因为求情被贬官;宗室子弟赵士㒟用全家百口人性命担保岳飞清白,被赵构调离京城;就连闲赋在家的老将韩世忠,也怒气冲冲地质问秦桧,可得到的却是那句千古名言:“莫须有。” 最终,岳飞还是被赐死在法场,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按理说,岳飞对岳家军恩重如山,十万将士怎么会坐视不管?其实岳家军早就被赵构和秦桧拆得七零八落了。很多人以为岳家军是铁板一块,其实不然,这支部队的成分相当复杂。除了岳飞亲手训练的核心主力,剩下的大多是其他部队调拨来的、被招降的悍匪盗贼,还有不少溃散的南宋士兵。人数从最初的几千人扩充到十万,将领也从朝廷允许的 10 人增加到 30 人,这么一支鱼龙混杂的队伍,凝聚力本就有限。

更要命的是,秦桧和张俊早就对岳家军内部下了手。张俊作为赵构的亲信,和岳飞、韩世忠齐名,可他打仗的本事不行,搞政治斗争倒是一把好手。他深知岳家军的软肋,先是抓住了岳飞心腹大将王贵的把柄 —— 王贵曾犯过足以处死的大错,张俊以此相要挟,逼他诬告岳飞谋反。接着又用一箱银子和高官厚禄收买了前军副统制王俊,让他诬告顶头上司张宪与岳飞同谋。这两个人的倒戈,不仅让岳飞和张宪身陷囹圄,更在岳家军中引发了信任危机,将领们人人自危,谁也不敢轻易行动,生怕自己被当成 “同党” 抓起来。

就算有部分忠于岳飞的将士想劫法场,看到监斩官杨存中,也得掂量掂量。杨存中可是杨家将的后人,自带 “忠勇” 的光环,在南宋也是战功赫赫,刚出道就参与了 “藕塘之战”,凭借战功升任节度使。更关键的是,他是赵构的御前中军统制,相当于皇帝的亲卫统领,是赵构最信任的人之一。虽然杨存中也是主战派,内心可能同情岳飞,但君命难违,他必须严格执行赵构的命令。

岳家军将士就算再勇猛,也不敢轻易和杨存中对着干。一来杨家将的威名深入人心,和他为敌就等于背上 “不忠不义” 的骂名,在道义上站不住脚;二来杨存中带来的都是皇帝的亲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真要打起来,岳家军那些分散的兵力根本不是对手。更何况此时的岳家军群龙无首、人心涣散,没有统一的指挥,就算有人想劫法场,也只能是孤军奋战,最终只会白白送死。
就这样,在多重因素的叠加下,十万岳家军只能眼睁睁看着岳飞被处斩,却没能采取任何有效的行动。岳飞的冤屈直到多年后才得以昭雪,而秦桧、张俊等人则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杨存中虽然执行了命令,但他并未参与构陷岳飞,后来还多次率军抗击金军,也算保住了杨家将的忠名。这场悲剧的背后,既有赵构的自私多疑、秦桧的阴险狡诈,也有岳家军内部的复杂问题,而那个看似简单的 “监斩官” 人选,实则是压垮岳家军劫法场念头的最后一根稻草。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