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1945年德国投降时库存石油剩余多少?只能用2周!萨沙问答第252集
石油被称为“战争的血液”,希特勒对这句话有着深刻的认识。
以号称世界第一的德国陆军为例,无论是坦克、装甲车、自行火炮,还是卡车、炮车甚至摩托车,这些武器装备都必须依赖石油作为燃料,否则就会变为一堆废铁。
除了陆军以外,德国海军的军舰早已不再依靠煤炭,而是全面使用油料。德国空军的大量战机,更是需要精炼的航空汽油。
总之,德国海陆空三军一旦缺乏石油,就会立即瘫痪。
然而,德国没有什么石油资源,只能依赖进口。
当时欧洲主要有两大油田:苏联高加索的巴库大油田和罗马尼亚的普洛耶什蒂大油田。
由于苏联同德国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双方迟早会开战,希特勒很早就试图控制罗马尼亚大油田。然而,罗马尼亚是一个主权国家,曾经是西方国家的盟国。该国的石油工业大多被西方国家操纵,如英荷石油公司占有39.8%的石油开采份额,法国占16.6%,美国占12.5%,罗马尼亚本国仅占9.7%。
为了将罗马尼亚的石油资源牢牢抓在手中,希特勒可谓煞费苦心。
德国先是加大了对罗马尼亚的经济和军事扶持,让该国逐步摆脱西方国家对石油工业的控制。在1937年,德国和罗马尼亚贸易额从100万马克猛增到3亿马克。
德国向罗马尼亚出售的货物价格极为优惠,目的就是让罗马尼亚减少对西方国家的依赖。1938年,德国又向提供罗马尼亚高达2.5亿马克的军事贷款,让该国大幅度提高军事能力,建立了一支高达百万兵力的军队,借此收回对本国石油资源的控制权。对于这些贷款和贸易的欠款,德国只需要罗马尼亚以石油来偿还。
对于希特勒的野心,英国人看得很清楚。
英国首相张伯伦曾哀叹:“如果德国控制了罗马尼亚,那么英国的经济战将不会使德国受到任何损害,而经济战是英国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英国联合法国,用尽全力破坏希特勒的罗马尼亚计划。英法提出诱人的条件,包括以高价大量购买罗马尼亚出口产品,无偿援助罗马尼亚6000万美元,直接提供军事安全保证,唯一的要求是赶走德国人。在1938年,6000万美元是一笔惊人的巨款。虽然罗马尼亚拒绝了这些提议,英国人仍然以高价收购罗马尼亚的石油,全力挤压德国在罗马尼亚的石油贸易份额。
资料中这么写: 英国人的石油抢购政策,对于德国打击很大。由于外汇储备不足,德国从罗马尼亚进口石油的数量从1939年10月的7万吨骤减至11月的6万吨。1940年1月,德国购买的罗马尼亚原油仅为1万吨,而英、法两国买到的则分别为25.5万吨和10.6万吨。
英国首相张伯伦在写给妹妹的信里骄傲地宣称:“我预感战争到1940年春天就将结束了,我们无须在战场上打败他们,只需让德国人明白他们能不能取胜,继续变得日益贫弱和穷困是不值得的。”
果然,二战欧洲战场刚刚拉开序幕,德国就陷入了石油短缺的困境。
波兰战役仅仅持续了一周,然而德国石油库存从240万吨急剧下降到160万吨。其中,150万德军用于前线军事作战的直接石油消耗,就有15万吨。由于石油的储备非常匮乏,德军陷入了很大的困境中。如果波兰战役迟迟不能结束,西线英法又攻打过来,德军的石油储备根本无法应付两线作战。
在德国高层军事会议上,大部分德国将军反对希特勒攻打波兰的计划,认为石油短缺的问题足以使德军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万幸的是,在苏军的夹击下,德军迅速击溃了波兰,根本没有陷入持久战,从而避免了危险的两线作战。
闪电打垮波兰后的希特勒认为:面对强大的英法军队,德国的库存石油只能勉强维持一场,不超过三四个月规模的中等战役。
德国绝不能重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覆辙,陷入消耗战的泥潭,否则石油供应将彻底崩溃。
其实,希特勒最恐惧的并非英法,而是唯恐苏联乘机从后方夹击,尤其苏军抢先占领罗马尼亚。
当时,乌克兰和波兰都被苏联控制,该国直接同罗马尼亚接壤。
而罗马尼亚的衰弱军队,根本挡不住数百万苏军。
一旦苏联攻占罗马尼亚大油田,德国军队就会在短期内彻底崩溃。
值得庆幸的是,当时苏联刚刚结束了惨烈的苏芬战争,前后损失高达40多万官兵,仅仅坦克装甲车就被摧毁了1000多辆。
芬兰只是一个国力衰败的北欧小国,全国人口仅有300多万人,常备军队只有一二万人,即便全民皆兵也不过十多万人。
而苏联常备军队就有200多万规模,军事实力是芬兰的好几倍。
斯大林由此认为,苏军尚且没有完成现代化,不能正面同西方列强对抗。
所以,在德军攻打法国时,斯大林根本就按兵不动,稍后只一口吞掉了波罗的海三国。
况且,斯大林认为二战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狗咬狗内斗,苏联应该保存实力在最后下场,以最小的损失获取争取最大的利益,不应该过早同德国为敌。
话虽如此,希特勒明白苏德两国必将开战,好在现在还有一些时间完成准备工作。在波兰亡国以后,希特勒认为必须不惜代价获得罗马尼亚的石油,借此尽快击溃西线的英法。
德国开始强力恐吓罗马尼亚,甚至声称要直接用武力吞并该国。
目睹邻国波兰的百万大军在一周内覆灭,外强中干的罗马尼亚政府立即认怂。在1939年年底,罗马尼亚首相塔塔内斯库被迫向德国承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罗马尼亚都将保证,每月向德国出售不少于13万吨的石油。
从1940年开始,罗马尼亚每月提供给德国20多万到30万吨石油。
希特勒对此还算满意,认为这些石油大体可以满足德国的军事需要。
即便如此,希特勒认为不能只依赖罗马尼亚一个国家。万一该国政府抽风选择同英法合作,彻底炸毁本国的大油田,德军将陷入绝境。
所以,德国同时向苏联大口购买石油。
在攻打西线英法之前,苏德两国就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根据条约,德国当年就从苏联购买了约100万吨石油,第二年更是包揽了苏联出口石油的三分之二。
让所有人出乎预料的是,1940年西线的法国军队很垃圾,西线的战争没有维持太久。
拥兵300多万和大量新式武器的法军,在短短1个多月内,就被阿登山区冲出的德军装甲部队击溃,最终屈辱的选择投降。
由于法军崩溃速度远超过希特勒的预期,此战德军消耗总量不足150万吨,远低于原先预计的500万吨。
尽管如此,德国的石油供应仍然是不稳定的,希特勒只能让军队尽量速战速决。
1940年,德军进攻北欧国家挪威和丹麦,虽然战争规模较小,却持续了超过两个月。为此,德军耗费了50万吨石油,希特勒对此很不满意。
然而,最可怕的石油消耗,还是发生在苏德战场。
苏德战争的战场过于辽阔,战线长达2400公里。战争初期,苏军就有500万兵力,后破釜沉舟的扩充到1300万人。
为此,德军先后投入的总兵力高达850万人,燃料的消耗更是惊人。德军引以为自豪的装甲军团,更是一只可怕的吞油怪兽。
在苏联战场,德军的每一次军事行动都需要大量的燃料支持。战争开始了仅仅半年,到1941年底,德国已经消耗高达890万吨石油。
该年年底,德国仅剩下80万吨汽油库存,勉强可以维持1个月,几乎到了绝境。
对于规模空前的莫斯科会战,德军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希特勒临时决定将已经到达莫斯科近郊的中央集团军群装甲部队,转移到南线进攻,以试图尽快占领高加索地区,夺取苏联在巴库的大油田。
这是不得已为之,因为德国的现有石油实在不够用!
德国陆军参谋长哈尔德大将,在日记中写道:“如果要保证新攻势取得胜利,德国东线部队在9月每天需要27列火车的燃料,10月后每天需要29列,但最高统帅部根本不可能保证,9月16日只能供应22列……来年1月将下降到每天3列!”
哈德尔的估算,是相当准确的!
到了莫斯科郊外最恐怖的寒冷12月,德军每天只能获得不到10列燃料,根本无法发动进攻,只能被迫停下。
古德里安在他的日记中,沮丧的写道:“对莫斯科的攻势失败了,我们低估了敌人的优点,包括他的面积及天气,幸运的是,我在12月5日下令部队停止前进,否则大祸将无可避免”。
此时,罗马尼亚也算尽了全力,已将全部石油产量提供给德国,一共有1200万吨。这1200万吨,就是罗马尼亚在没有敌人轰炸的最理想状态下的产量。
罗马尼亚新任独裁者,元首安东内斯库坦率的向希特勒表示:罗马尼亚的各大油田已经超负荷运转,我甚至将本国的石油储备都拿出来运往德国,这就是我们国家石油产量的极限了。
德国军方高层的有识之士认为,如果德军只要不能解决石油缺乏问题,一旦不能速战速决消灭苏联,自己就一定会战败。
果然,自1942年起,燃料短缺的阴霾便笼罩了德军。英国学者利德尔·哈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中这样说道,高加索作战过程中,“燃料匮乏是向山区进军的致命伤。那些装甲师有时等待新的供应,一停就是几天。这种致命伤使德军坐失良机。”
而希特勒决定优先攻打斯大林格勒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保护攻打高加索德军部队的侧翼。一旦德军彻底占领高加索地区,就可以夺取石油产量为罗马尼亚二三倍的巴库大油田(1941年产量高达2400万吨,占苏联石油产量的80%),彻底解决德国石油匮乏问题。
然而,斯大林格勒其实非常不适合德军作战。
这里通往苏联腹地的铁路、公路、水道四通八达,苏军可以将全国军事力量快速调集到这里,同德军进行惨烈的消耗战。
面对进攻的40多万德军以及几十万轴心国军队,战役初期的苏军仅有20万人,然而反攻阶段却已经猛增到250万人。
在这个维持了5个月的惨烈消耗战中,苏军损失兵力高达110多万人,却彻底拖垮了德军。
斯大林战役期间,德国装甲部队一度突进到,距离被合围友军50公里地区,差点就要解围成功。然而,因为燃料不足,德军装甲部队被迫停止前进,导致第6集团军全军覆没,德军被俘高达11万人。
德军无法占领斯大林格勒,就不能保证进攻高加索地区德军的侧翼安全,占领巴库油田的希望也随之破灭,石油问题的死结仍未解开。
面对石油短缺的困境,希特勒无力回天,只得采取割肉补疮之策,减少民用石油消耗。
面对民用燃料定额,迅速降到战前和平时期的18%,经济部长丰克哀叹到“油料配给制度已将国内经济逼到极限!”
更要命的是,美国参战以后情况发生大变化。
从1944年5月开始,英美空军开始对罗马尼亚的油田以及德国的炼油设施进行战略轰炸。
对于本来就缺少石油的德国来说,这无疑是致命的打击。
短短四个月内,德国每一个重要的合成石油工厂至少被空袭过两次,六十九座炼油厂、许多存储设备及若干各种各样的液体燃料工厂也都遭到了空袭。
而罗马尼亚的普洛耶什蒂油田,在盟军24次战略轰炸后,仅剩下20%的石油产量。
到了1944年底,德国的石油供应减少了三分之二,导致军队燃料严重匮乏,德军因此濒临崩溃。
德国的航空汽油日产量下降到了3000桶,仅仅是1944年前四个月平均产量的6%。
由于燃料极度缺乏,就连新飞行员的训练时间都被大为缩减,结果训练出一群空中菜鸟。他们在战场上只能成为盟军飞行员的猎物,德军最终失去了制空权。
在德军最后一次反击,也就是阿登反击战时期,德国竭尽全力,甚至大量挪用国内民用车辆汽油,为参战的每辆坦克分配150升汽油。
而德国装甲部队的主力4型中型坦克,公路百公里油耗约 226升,越野约 377升。
换句话说,这点汽油仅能维持4型坦克沿着公路推进70公里而已,根本无法到达战役目的地,比利时的安特卫普港港口。
希特勒被迫要求前线德军部队,必须不惜代价完整的缴获盟军燃料仓库,这样才能实现战役目的。换句话说,阿登反击战完全是一场冒险的军事行动,连基本的燃料问题都没有解决。
盟军很快发现了德军的弱点,他们在撤退期间有组织的破坏了燃料仓库,不让德国人缴获到汽油。
更要命的是,随着天气的好转,盟国战机开始重点轰炸德军的运油卡车和前线燃料供应点。
最终,缺乏燃料的德军,不得不丢弃了数百辆完好的坦克装甲车,坦克兵步行撤退,整个战役彻底失败。
尽管德军竭尽全力缴获盟军的燃料,强行推进了135公里,但终究无法改变战局。
到了1944年底,苏军攻占罗马尼亚,德军石油来源彻底断绝。到希特勒自杀时,德国剩余的石油储备仅剩10万吨,还分散在全国各地。
而在战前和平时期,德国每月的石油消耗量至少为20万吨。换言之,这10万吨石油仅够维持德国国内非战斗消耗,大约两周。这10万吨石油,大部分必须用于基本民生设备,如发电机之类,根本不能转为他用。否则,德国将立即面临数千万民众无法生存,甚至冻饿而死的严峻局面。
最夸张的是,希特勒自杀以后,他的副官京舍竟然找不到足够的汽油,来焚烧元首的尸体。最终,京舍只能去停车场中,搜刮了一些汽车的油箱,勉强凑齐了160升汽油。利用这些汽油,京舍将希特勒及其妻子爱娃的尸体大致烧成灰烬。到了几天后戈培尔自杀时,因为再也无法找到这么多汽油,戈培尔夫妻尸体根本没有烧成灰,只是变成了焦尸。
很多人将现代化战争,认定为石油战争,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目前的中国是石油第一进口大国,虽然多年强调“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然而本国自产石油仅有需求量的百分之二十几,其余百分之七十几均要依靠进口。
而我国进口石油的国家中,友好国家俄罗斯和伊朗仅占进口石油总量的三分之一,其余大部分来自美国的盟国或与其关系良好的国家。
如果这些美国的盟友拒绝向中国出售石油,我国石油供应就会出现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巨大缺口。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