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被刘邦定为开国首功的萧何,为何在历史上的知名度远不如张良韩信

就两个原因:一是萧何是后勤(后方)人员,韩信和张良是前线人员,前线的人永远比后方的人出名。无论在哪个朝代,几乎都是在前线

就两个原因:

一是萧何是后勤(后方)人员,韩信和张良是前线人员,前线的人永远比后方的人出名。

无论在哪个朝代,几乎都是在前线作战的将领、谋士比后方保证后勤的人员出名,诸葛亮是个例外,但如果没有后来的北伐战争,诸葛亮的名气跟萧何差不多。

在战争年代,后勤人员的主要工作就是两件事,一是招兵,二是筹粮。

这事就是重复劳动,几乎没有啥记载的。

你去看萧何的传记,从协助刘邦起兵到刘邦统一天下,只有三段话,三段话就把萧何在反秦战争、楚汉战争七年时间中所有的事全部记完了。

《史记 萧相国世家》

你再去看张良和韩信的传记,从两人投靠刘邦开始,到刘邦统一天下,至少十几个段落,洋洋洒洒的一大堆事情。

前线打仗事情是最多的,比如说韩信,史记甚至把韩信与手下将领的对话都记得清清楚楚,字数也很多,完全不像惜字如金一样。

韩信传记中的一段对话,就比萧何在七年战争中所有事迹记载的字数还要多,根本没法比,不是一个级别的记载。

一个历史人物,在史书中的记载字数越多,人物形象就越丰满,影视作品可演绎的角度就越大,自然也就越出名。

一个在史书中寥寥数字就记载结束的人物,要么是事迹不多,要么是并不出名,要么是记载缺失,都会导致这个人在历史上不出名。

看看三国时期的记载就清楚了。

《史记 淮阴侯列传》

曹操打天下时,主要是荀彧、枣祗、任峻等人在后方足兵足粮,荀彧出名不是因为帮曹操做后勤工作,而是荀彧是士族首领,同时又是东汉朝廷的尚书令,还是曹操的首席谋士,参与的事情多,地位又重要。

相对来说,枣祗、任峻等人知道的人就特别少了,枣祗是曹操屯田制度的创立者,担任过屯田都尉,一年就收获百万斛粮食,解决了曹操的后顾之忧。

估计很多人都不知道任峻这个人,他是枣祗的继任者,担任过典农中郎将,官渡之战期间,任峻主持军备和粮草运输,就是搞后勤工作。

枣祗、任峻均因为后勤工作搞得好而追封列侯,相比于曹操在前线的将领或谋士(五子良将、五大谋士),他们的名气就低得多。

孙权打天下,前线将领有周瑜、吕蒙、鲁肃、陆逊、程普、黄盖等人,这些人的名气都大,熟悉三国的都知道,但是帮孙权搞后勤工作的张昭,相对来说就没有上面这些人出名。

刘备打天下,诸葛亮搞后勤工作,等到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全权负责军政大权,既管后勤,又管前线,南征南中、北伐曹魏都是诸葛亮领导的。

诸葛亮北伐时,李严负责粮草,因为争权,被罢免,李严的名气就没有前线的魏延、吴懿名气大。

萧何与刘邦

如果问刘裕打天下时,谁在后方管理后勤?

可能很多人答不上来,是刘穆之,因为不出名,所以很多人不知道。

近代也是这样,比如解放战争,我们都记住了在前线作战的元帅和将军,在后方搞后勤工作的人,大家都不熟悉。

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萧何没有张良和韩信出名了。

二是历史定位。

萧何在历史上的定位是丞相,除了出了个萧规曹随的成语之外,就没别的意义了。

张良在历史上的定位是帝师和谋士,他不仅仅是汉朝的开国功臣,到唐朝时期,张良进入了武成王庙,成为副祭祀。

武成王庙的主祭是姜子牙,副祭是张良,十哲分别是:白起、韩信、诸葛亮、李靖、李勣、张良、田穰苴、孙武、吴起、乐毅。

张良与刘邦

武成王庙就是后来的武庙,与文庙对应,成为后世武装祭祀的对象,换句话说,在唐朝时,张良在军事方面的地位仅次于姜子牙,排在第二位,就连韩信、白起等人也在张良之下。

这就是张良的历史定位,这种祭祀是一代一代传下去,张良能在唐朝受到如此的尊重,不是没有原因的。

武庙的主祭是姜子牙,姜子牙帮助周武王统一天下,与张良帮助刘邦统一天下的作用类似,姜子牙也成为华夏的兵家权谋思想之祖。

张良与姜子牙风格类似,作用相同,在刘邦统一天下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文武半行,尊文崇武,唐朝把张良作为副祭。

除了姜子牙和张良之外,其他人的风格就明显不同,都是带兵打仗的将领,能文能武,颇有军事功绩和军事思想。

韩信与刘邦

两宋时期,姜子牙和张良仍然是武庙的主祭和副祭,这种祭祀文化长达数百年,为唐宋文臣武装所熟识,知名度自然就出来了。

韩信跟张良有些类似,又有不同,韩信是军事将领,依靠带兵打仗的能力,为刘邦统一天下立下汗马功劳,韩信也在唐朝进入武庙,位列十哲之一。

两宋时期,韩信同样还是武庙十哲之一,相对于张良来说,韩信名气更大,因为后人根据韩信的事迹及传说创造了34个成语。

比如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国士无双、多多益善、背水一战等等,这种融入文化的东西,在后世的朝代中不断会提到,流传最长久,影响最深远。

汉初三杰

到了明朝,有个叫茅坤的文学家写了一篇《史记钞》,里面有一句话:

古今来,太史公,文仙也;李白,诗仙也;屈原,辞赋仙也;刘阮,酒仙也;而韩信,兵仙也!

然后韩信就被现代人称为兵仙,很多人并不知道茅坤是谁,干什么的,但韩信显然都知道,因此兵仙这个名号就传开了,但是除了茅坤,在古代并没有人称韩信为兵仙。

但兵仙已经成为韩信的历史定位,几乎无人不知,是三人名气中最响的人。

张良和韩信都有进武庙供后人祭祀,萧何没有,所以萧何不出名也很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