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季之际,气候更迭。一时间,咳嗽之声于周遭此起彼伏,似是奏响一曲别样的“换季乐章”,在不经意间撩动着人们对健康的关切。有人一吹风就胸闷,有人近距离接触病人仍能稳稳过关。差别常不只在“运气”,还在肺功能的底子上。《黄帝内经》中早有明言:“肺主气。”此说言简意赅,却蕴含着中医对于人体生理机能的深刻认知,揭示了肺在人体气机调节方面的重要地位。以现代话语表述,肺宛如一台精妙风箱,承担着输送氧气、排出二氧化碳之重任,且需与心血管系统达成默契配合,协同维持身体的正常运转。风箱顺不顺,日常表现早有端倪。

一、肺功能不错的人,常见这4个特征
1.呼吸平稳,夜里不憋醒
安静时呼吸均匀,不费力;平躺不明显憋气,日常说话无需频繁停下来换气。大体而言,成年人处于静息状态时,呼吸频率多为每分钟十余次,此时胸口的起伏并不显著,平缓而有规律。这说明气道通畅、肺泡换气顺利。
2.运动后恢复快,有“谈话余地”
爬两层楼或快走十分钟,会气喘但不“卡壳”,停下1—2分钟能缓过来;快走时还能连续说出一两句话,不必每个短句都停顿换气。这意味着供氧和二氧化碳排出都能跟上需求,心肺协同较好。

3.咳嗽痰少,气道“安静”
清晨不长期清嗓,平日很少反复咳黄稠痰;感冒后咳嗽一般不“拖尾”太久。说明气道炎症负担不高,黏液不过度分泌,纤毛运送功能也较稳定。
4.血氧稳定,末梢信号正常
在平原地区安静测量,指尖血氧多能保持在中高位;嘴唇和指尖颜色自然,不青紫;指甲弧度正常,不出现“杵状指”样的鼓起。它们是身体给出的“灯语”,提示长期供氧大体可靠。需要提醒的是,高原、寒冷、指端冰凉、指甲油、贫血或孕期等都会影响读数,需综合判断。

二、为什么这四点能说明问题
肺的本领,概括起来有三件:把气吸进来(通气)、把氧气送进血里并带走二氧化碳(换气)、在运动和睡眠等不同场景下维持稳定(调节)。呼吸是否平稳对应通气,运动恢复和“谈话测试”对应调节能力,咳痰多少反映气道状态,血氧与末梢表现则是换气效率的“成绩单”。四者彼此呼应,比单看某一个感受更可靠。
三、想进一步确认,可以这样做
若条件允许,到医院做一次标准化的肺功能检查,可了解肺活量、气道是否受限等;在家也可以做轻量观察:保持同一时间、同一姿势记录指氧波动;每周做一次台阶或快走测试,关注气促与恢复时间;对于吸烟者、长期置身粉尘环境者,以及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而言,为维系健康,更宜定期随访检查,如此方能及时洞悉自身身体状况。

古人言“治未病”,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耳熟能详:早看早管,事半功倍。肺也一样。规律作息、戒烟限酒、适度有氧运动、居家通风与口鼻防护,往往比事后“猛药”更管用。每个人的体质与处境不同,上述特征仅作日常参考;若有不适,及时与医生面对面沟通,更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