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过六旬,迎来的不是“岁月静好”,而是一个关键的健康转折点。关于健康检查,很多人一向奉行“查得越多越好”“有病早发现,没病也安心”的逻辑。

但钟南山的一句提醒,却像一盆冷水泼在许多退休族的头上——“65岁后,有些检查,不但没必要,反而可能有害。”这可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基于多项研究的理性判断。
在年纪渐长的生命阶段,那些被视为“常规体检”的项目,其实并不都适合一刀切地执行。盲目检查,非但不能带来健康保障,反而可能让人陷入不必要的焦虑、身体创伤,甚至引发过度医疗的风险。
健康检查不是“越全越好”很多人误以为体检越全面越保险,但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老年人的身体代谢、器官功能,早已与中青年有了本质差异。某些检查,其实是为高危人群而设,并不适用于所有人群,尤其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

以低剂量螺旋CT为例,它被广泛推荐用于肺癌筛查。但问题是,它的高灵敏度虽然可以发现极早期结节,却也可能引发“假阳性”警报。对于年过65、无吸烟史、无肺部症状的群体来说,反复接受该检查,意义并不大。
更糟的是,这种“过度发现”常常会牵扯出一连串的后续检查,比如侵入性穿刺、手术,甚至长期随访——在一个原本无症状的老人身上,制造出一场毫无必要的“医疗漩涡”。这时候,检查本身就变成了一种潜在的身体风险。
过度筛查,隐藏的心理困扰65岁以后,身体的每一次检测都可能带来心理暗示。如果检查结果模棱两可,医生一句“建议进一步观察”,往往比确诊来得更让人焦虑。

特别是认知功能相关的检查,比如PET-CT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早期筛查,看似前沿,实则在目前并没有足够的干预手段。提前知道自己可能会患病,却无能为力地等待疾病降临,这种心理状态反而对晚年生活质量构成了实质打击。
焦虑、恐惧、自我暗示,这些情绪会对老年人的神经系统、免疫系统造成连锁影响,进而引发血压波动、睡眠障碍、消化系统紊乱等连带问题。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被心理医学反复验证的结果。
某些“常规项目”并不常规不少人年年查胃镜、大肠镜,图个安心。但65岁后的胃镜筛查是否必要,必须因人而异。

如果没有胃部家族病史、无消化道症状,频繁做胃镜的意义极其有限。消化道内窥镜检查属于侵入性操作,本身带有一定风险,尤其在老年人群中,穿孔、出血、麻醉意外的概率明显上升。
肠镜亦是如此。虽然它是发现结直肠癌的有效手段,但对于一个已经连续两次检查无异常、也没有家族史的老年人来说,再做的性价比就非常低了。
关键在于,很多检查是“对症”而非“对年龄”的。盲目照搬中年人的筛查逻辑,不但浪费资源,还可能对身体造成不必要的负担。
科学评估风险收益比,才是智慧选择医学界早已达成共识:任何检查都必须经过严密的“风险-收益”评估。在年轻人身上,早期发现疾病的收益往往大于检查本身的风险;但在老年人身上,这一平衡点开始倾斜。
以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检测为例,它常被用于前列腺癌筛查。可是在65岁以上的男性中,这项检查的“假阳性”率极高。大量研究发现,很多被查出来的“癌变”其实是惰性肿瘤,也就是说,即使不做任何处理,患者也可能在有症状前自然寿终正寝。
而一旦检查结果异常,就可能引发活检、激素治疗,甚至切除手术。这些治疗手段往往副作用显著,对老年人而言,可能远比原本的“癌症”更具破坏性。
医疗不是“预言术”,也不是“安慰剂”在医学领域,有一个被反复验证的现象:筛查是把双刃剑。它可能早期发现问题,也可能制造新问题。尤其在缺乏症状、没有高危因素的情况下,筛查的“收益”往往被“风险”吞噬。
医学不是预言术,不能保证查得越早,活得越久。反而,很多老年人因为过度追求“预防性医疗”,把自己变成了“过度医疗”的受害者。
检查的意义,不在于“查出什么”,而在于“查出后能做什么”。如果没有有效的干预手段,或者即使干预也无助于延长生命、改善生活质量,那么这种检查的意义就值得深思。
该做的检查,科学选;不做的检查,理性放弃这并不意味着老年人不需要体检。重点在于,体检项目必须个性化、科学化、精准化。而不是一味“照单全收”。
血压、血糖、血脂这些基础指标,仍然是老年健康的重要风向标。骨密度检测对于骨折高风险人群尤为关键。视力、听力、认知评估等,也是维持晚年生活质量的重要工具。
但对于某些没有症状、没有家族史、没有生活习惯指向的“高阶检查”,谨慎是更明智的选择。
健康不是“查”出来的,是“活”出来的
许多老年人坚信“只要多查就能避免疾病”,这其实是一种误解。也正因如此,钟南山的提醒才格外重要。
过度的健康焦虑,本身就是一种慢性内耗。与其年年做一堆无效检查,不如将注意力转向饮食结构、心理状态、人际关系这些真实影响健康的维度。
健康从来不是扫描仪下的图像,而是日积月累的生活方式。
年龄的智慧:从“筛查焦虑”中抽身65岁以后,应当是逐渐掌握人生节奏的阶段,而不是被一堆体检指标牵着鼻子走的阶段。不必刻意去查一个“可能存在”的问题,反而应该把重点放在“确实影响生活质量”的方面。

身体的声音,比影像更真实。如果没有异常感受,就没必要为一个“可能”的风险付出沉重代价。与其说是“放弃”,不如说是“智慧的选择”。
不再恐惧未知,不再依赖仪器,而是基于科学理性、个体差异做出判断。
结语:健康检查的“减法哲学”在医疗资源紧张、知识爆炸的当下,学会做“减法”才是一种更高阶的健康观。不查不等于忽视,而是回归科学的边界、个人的真实需求、身体的实际状况。
65岁,是身体机能逐步下调的节点,也是开始精简生活节奏的起点。不是所有的检查都值得一查到底,不是所有的风险都值得去赌一把。

懂得取舍,是晚年健康的真正起点。
参考文献: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老年人健康体检指南(2021年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
周玉华,张明.“老年人健康筛查的风险与收益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20,36(9):1275–1279.
声明: 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