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供应链管理
荷兰暂停向中国工厂供应晶圆,美国分析师一脸懵逼:不知道闻泰科技刚建成一座晶圆厂吗
荷兰暂停向中国工厂供应晶圆,美国分析师一脸懵逼:不知道闻泰科技刚建成一座晶圆厂吗?荷兰安世半导体的一纸断供令,不仅没给中国产业带来冲击,反倒让自身陷入被动,成为中国功率半导体本土化的意外助推器。10月下旬,安世半导体临时CEO高调宣布,因中国工厂拒绝配合总部指令,将彻底切断晶圆供应。如此强硬姿态,本想给中国产业制造难题,却没料到早已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全球汽车产业链很快感受到这场断供带来的连锁反应,寒意迅速蔓延至多个国际车企。10月28日,本田公司正式暂停墨西哥工厂的汽车生产,这座工厂年产能约20万辆,此次停工直接影响全球市场供应。德国汽车供应商采埃孚也未能幸免,其为梅赛德斯-奔驰、福特、宝马、大众等多个知名品牌提供电动传动系统的核心工厂,不得不减少生产班次,产能收缩肉眼可见。市场层面的反应更为激烈,安世相关芯片价格在短短两周内疯狂飙升,涨幅超过10倍,原本不起眼的基础器件,瞬间成为搅动市场的“稀缺资源”。这一幕让人不禁发问,荷兰方面在做出断供决定前,难道没有想过全球产业链环环相扣,伤害他人最终也会反噬自身?美国芯片业内分析师得知这一消息后满脸困惑,直言荷兰此举不可思议,完全是自寻烦恼。他们看得十分清楚,这样的断供根本无法对中国造成实质性威胁,反而会打乱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的稳定节奏。分析师们的困惑并非没有道理,因为中国早已为可能出现的供应链风险做好了准备,闻泰科技在浦东临港打造的12英寸车规级功率半导体晶圆厂,正是应对此次危机的关键底气。这座总投资超120亿元的工厂,从规划之初就对标国际一流标准,生产水平与德国汉堡、英国曼彻斯特的同类工厂不相上下,原本计划为安世半导体提供稳定的晶圆供应,却在荷兰断供的背景下,意外成为中国自主可控的核心力量。安世半导体的全球产能布局本就存在天然缺陷,晶圆制造集中在欧洲,占全球产能九成以上,而封测环节却有八成集中在中国东莞和苏州,形成“欧洲造芯、中国封装”的依赖格局。荷兰总部切断晶圆供应,看似是拿捏了中国工厂的“命脉”,实则让自身陷入“有芯难封”的困境,欧洲工厂生产的晶圆缺乏配套封测产能,根本无法形成完整产品供应。反观中国工厂,不仅手握70%的封测资源,还有充足库存支撑。更重要的是闻泰科技临港晶圆厂的及时补位,让供应中断的风险瞬间化解。这种此消彼长的局面,生动诠释了什么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更具转折意义的是,荷兰的断供反而倒逼中国实现了功率半导体的完整自主闭环。从芯片设计到晶圆制造,再到封测交付,中国团队凭借这座新建成的晶圆厂,彻底打通了全产业链条,安世中国也有望从此摆脱对荷兰总部的依赖。要知道,车规级功率半导体的认证标准极为严格。AEC-Q认证体系让替代供应商的验证周期长达数月甚至半年,而闻泰科技的晶圆厂早已完成相关技术储备,生产标准完全符合国际要求,无需漫长等待即可投入量产。这一突破绝非偶然,而是中企多年来深耕半导体领域、未雨绸缪的必然结果,所谓“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在这场供应链博弈中得到了完美印证。此次事件也让全球看清了一个真相:成熟制程的基础芯片看似技术门槛不高,却承载着全球汽车产业的“底层支撑”,安世半导体占据全球40%的汽车分立器件市场份额,其断供引发的短缺难以在短期内被其他厂商填补。荷兰试图通过技术封锁遏制中国产业发展,却忽视了中国市场的韧性与潜力。中国不仅有闻泰科技这样的龙头企业布局全产业链,还有新洁能、士兰微等一批企业具备技术替代能力,原本处于备选地位的本土供应商,如今正借机进入主流供应体系,加速推动汽车分立器件的国产化浪潮。从长远来看,这场断供风波成为中国功率半导体本土化的关键拐点。它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核心技术依赖他人终究存在风险,唯有自主可控才能掌握发展主动权。同时也向世界证明,任何形式的技术封锁都无法阻挡中国产业升级的步伐,反而会激发更强的创新动力和发展韧性。荷兰安世半导体的断供决定,最终没能达到预期目的,反而成全了中国半导体产业的自主突破,这样的结果恐怕是其始料未及的。全球产业链的融合发展已是不可逆转的潮流,单边主义、技术封锁只会破坏共赢格局。此次晶圆断供事件给所有依赖单一供应链的企业敲响了警钟,多元化布局、自主可控才是抵御风险的根本之道。而中国在这场博弈中展现出的产业韧性和创新能力,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未来潜力,自主可控的道路或许充满挑战,但只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就一定能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库存订单软件:数字化时代下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智能解决方案
数字化供应链管理已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必由之路。选择适合的库存订单软件,不仅能够优化内部运营流程,更能打通上下游协作壁垒。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拥有智能化管理工具的企业将更具应变能力和增长潜力。
易智造MES系统:供应链管理说明
4.4供应链(ERP)管理系统 4.4.1单据建模 可以根据用户需求,自定义配置销售、采购、生产、仓库的单据及业务流程。1)单据管理 ⚫定义单据的名称、来源、是否影响库存、是否可以新增、是否生成条码、是否扫描核实单 据 ⚫定义...
供应链管理成效显著 禾盛新材第三季度净利润增长91.83%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10月28日晚,禾盛新材披露2025三季报,前三季度,公司通过加强供应链管理等举措,实现了营收的稳健增长和利润的大幅提升。公司营业收入达到18.62亿元,同比增长1.41%;归母净利润1.44亿元,同比增长67.90%,...
海程邦达供应链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
截至2025年9月30日,海程邦达供应链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回购专用证券账户持有公司股份数量为5,814,500股,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为2.83%。持股5%以上股东、前10名股东及前10名无限售流通股股东参与转融通业务出借股份情况 适用√不...
“链动未来:ESG供应链管理”圆桌论坛在京举办
年会期间举办了“链动未来:ESG供应链管理”圆桌论坛。该论坛由责任云评价院院长、教授张蒽主持,平高电气物资部党支部书记、主任郭自豪,深圳领潮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下称“深圳领潮”)总经理端木颖新,天合光能股份有限...
刷到陈震发的小米YU9假想图。真假不知道。但早前听小米汽车供应链的人说,有路
刷到陈震发的小米YU9假想图。真假不知道。但早前听小米汽车供应链的人说,有路虎揽胜的味。说实话,真长这样,不难看。【来自懂车帝车友圈】
快讯!快讯!刚刚得知一个最新消息:中美马来西亚谈判结束,西方主导的供
快讯!快讯!刚刚得知一个最新消息:中美马来西亚谈判结束,西方主导的供应链体系会不会被摧毁?会不会加速?2025年10月25日,中美在马来西亚谈完一轮经贸问题,没吵起来,也没签协议,中方说大门还开着,但底线不能碰,美方没提新制裁,也没松口,消息来自中国商务部和马来西亚那边,没人敢说谈成了。这结果看着像“白谈一场”,其实藏着全球供应链的大信号——西方主导的那套旧体系既不会被一下子摧毁,也没法按原来的路子走下去,重构的步子倒是实实在在被逼得更快了。美方想靠“友岸外包”另起炉灶排挤中国,中方攥着核心环节不松手,这场谈判没谈成的背后,正是两种供应链逻辑的硬碰硬。先得说美方的小算盘有多不切实际。这两年美国一直鼓吹把生产转移到“友好国家”,还拉着欧盟搞万亿级的贸易协议,又是7500亿能源订单又是400亿芯片采购,表面看是在搭新供应链,实际上根本绕不开中国。就拿稀土来说,中国占着全球90%以上的精炼产量,不管是美国的F-35战机,还是欧盟的电动车,都得用这东西。美方谈判时不肯松口,无非是还想靠施压让中国在供应链里“让权”,可他们忘了,供应链不是搭积木,说换就能换。中方那句“底线不能碰”说得很明白,这底线里就包括供应链的核心话语权。前阵子美国加大芯片设备限制,中方直接升级稀土出口管制,一下就击中了全球高科技产业的要害。不是中国非要“卡脖子”,而是西方想把供应链变成打压工具,中方只能守住自己的优势。谈判里“大门还开着”的说法更有意思,意思是合作可以,但得按平等规矩来,想让中国从全球供应链的关键位置退出去,门都没有。所谓“西方主导的供应链体系”,早就不是铁板一块了。过去是美国定规则、欧洲搭框架、其他国家做配套,可现在中国成了里面拆不开的一环——既要是最大的制造基地,又是关键材料的供应方,还是重要的消费市场。美国想强行把中国踢出去,结果自己的企业先受不了,沃尔玛货架上的商品成本涨了,韩国半导体工厂因为稀土管制得调整产能,这些都是供应链被折腾的代价。这次谈判没签协议,反而让更多国家看清了现实:供应链不能再搞“阵营化”。东盟已经在推动“稀土储备联盟”,荷兰ASML因为没法给中国出口光刻机,营收直接降了12%,这些都说明大家不想选边站,更想要稳定的供应链。西方原来那套“我说了算”的体系,在这种现实面前早就没了底气。供应链重构的方向其实已经很明显了,不是谁摧毁谁,而是从“西方独大”变成“多元平衡”。美国拉着盟友搞小圈子,中国靠着技术和产能吸引东南亚国家加入自己的供应链,两边都在发力,但最终得看市场和效率说话。中国AI芯片性能都赶上美国同类产品的85%了,英伟达在中国的市场份额都降到零了,这种技术突围让西方想靠科技垄断控制供应链的想法越来越难实现。说到底,供应链的核心是“谁也离不开谁”,不是“谁能压垮谁”。西方主导的旧体系会慢慢松动,但不会突然崩塌,新的平衡会在这种拉扯里慢慢形成。这次吉隆坡谈判没谈成,反而让这种重构的节奏更快了。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中美贸易脱钩马来西亚马来西亚马来西亚流程中美产业链冲突马来西亚战略马来西亚现状
德国媒体10月21日报道:“闻泰收购安世后,未押注荷兰,而是派专家拆解产
德国媒体10月21日报道:“闻泰收购安世后,未押注荷兰,而是派专家拆解产线、迁产能回中国,此举堪有谋略,荷兰试图以断系统权限、停工资施压,却漏算闻泰早搭备用系统、换国内供应链,中国基地反超研发,推出国产SiC模块,还断荷兰研发资金,最终让欧盟车企承压!”闻泰拿下安世这事儿,当初看着确实像场冒险,毕竟要吞掉一个有六十年技术底子的欧洲巨头,外界不少人都捏着把汗。可实际上,人家从一开始就没打算把宝押在荷兰,这步棋走得藏着不少心思。收购刚落定,闻泰就派了专家直奔荷兰工厂,不是去搞什么本土化运营,而是一门心思拆解产线,把能搬的设备全往国内挪。荷兰那边一开始倒也乐意,觉得自己手握研发核心,就算生产搬到中国,也不过是多了个低成本车间,主动权还在自己手里。他们甚至跟闻泰约定,核心专利得放在第三方托管,研发中心必须留在荷兰,摆明了想靠技术卡住脖子。可他们没算到,闻泰压根没打算按这套规矩玩,迁产能的同时,悄摸摸就搭起了备用系统,国内的供应链也早早就对接上了,等于提前铺好了后路。等国内产能慢慢占到了全球七成以上,荷兰才后知后觉不对劲,这时候想夺回控制权已经晚了。急眼了的荷兰政府干脆撕破脸,以安全为由冻结了闻泰的股权,把中方CEO赶下台,还想靠断系统权限、停发员工工资逼闻泰服软。可这招压根没起作用,闻泰直接宣布中国基地独立运营,系统一键切换到备用的,供应链全换成本土的,机器照转,工资照发,一点没受影响。更让荷兰措手不及的是,中国基地的研发进度早就追了上来,甚至反过来超过了荷兰的团队,没多久就拿出了国产SiC模块。这一下等于彻底绕开了荷兰手里的技术壁垒,之前攥着的专利优势瞬间打了折扣。紧接着闻泰又掐断了荷兰研发中心的资金,安世的生产基地除了中国就剩东南亚那几个,根本不听荷兰调配,没了资金的研发中心很快就陷入停滞,这下荷兰是真没了底气。这场博弈最直接的后果,全砸在了欧盟车企身上。安世本来就是车规级功率半导体的隐形冠军,欧洲车企近一半的芯片都指着它供货。中国这边一收紧供应,大众、宝马这些巨头的芯片库存立马告急,不少生产线撑不了几周就得停摆。二手芯片贩子趁机抬价,有的型号一天就涨三成,车企们急得跳脚,联合起来给欧盟委员会写信施压,要求赶紧调解,不然损失根本扛不住。荷兰这下算是骑虎难下了,之前那股子强硬劲儿早没了,经济大臣主动喊话想谈判,可还嘴硬着要“确保安世在荷兰发展”。可现实摆在那儿,安世中国区的营收占了全球近一半,国内新能源车企的订单足够消化产能,就算跟荷兰彻底脱钩也不愁销路。反观荷兰,自己的光刻机磁体还依赖中国的重稀土,真闹僵了,自家高科技产业的根基都得晃。安世内部现在也闹起了分裂,一部分高管是既得利益者,还在撺掇政府硬扛,怕事后被算账;另一部分人早就怨声载道,觉得好好的生意被政府搅黄了,天天喊着要恢复原状。闻泰这边倒沉得住气,直接在荷兰提起行政诉讼,质疑冻结令违法,摆明了不怕耗下去。说到底,荷兰还是没搞懂现在的产业链逻辑,以为攥着股权和研发就能说了算,却忘了真正的控制权在生产线和供应链手里。闻泰这波操作看着是迁产能,实则是把产业链的命脉牢牢抓在了自己手里,后续的反制不过是顺水推舟。现在荷兰想让步又拉不下脸,欧盟车企天天催着解决问题,这局面说白了都是自己找的,谁让当初非要玩技术垄断那套呢。参考资料:网易新闻《明镜周刊:“闻泰收购安世未押注荷兰,派专家拆解产线、迁回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