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月后旅日大熊猫将回国,没有大熊猫影响多大?日本人的天塌了
三个月后,日本上野动物园的两只大熊猫“晓晓”和“蕾蕾”将返回中国。这本来只是正常的租借周期结束,但在当下紧绷的中日关系背景下,它却意外成为撬动日本社会情绪的一根杠杆。当前,中日关系因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涉台错误言论跌至近年低点。她在11月7日声称“台湾有事”可能构成日本可行使集体自卫权的“存亡危机事态”。这一表态点燃了外交层面的火药桶。仅一周之内,中日围绕此事完成了多轮正面交锋。中国驻日大使紧急约见日方提出严正交涉,外交部亚洲司司长面对到访的日本外务省官员时更是罕见直言“不满意”,明确要求日方收回错误言论。19日,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再度严厉警告:如果日方执迷不悟,中方将采取反制措施。同一天,中方公开指出日本“无资格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外交场合,这种表述已经不能再更直接。紧张情绪很快扩散至民间。中国有关部门提醒公民近期避免前往日本,随之而来的是国内航司超过50万张赴日机票被退票,多家旅行社紧急冻结日本游产品,赴日旅游几乎一夜蒸发。连文化交流也被迫按下暂停键,多部预定在中国上映的日本影片集体延期,“北京—东京论坛”宣布推迟。在这一波“冷风”里,日本相关产业率先感受寒意:东京股市多板块下跌,尤其是旅游、零售和美妆行业,资生堂和伊势丹三越等龙头企业跌幅超过10%。经济学家预测,如果中国游客减少,日本GDP将被拖累0.36%,损失高达2.2万亿日元。而就在11月19日,中方又透露因日方未履行承诺,已暂停进口日本水产品,日本出口商几乎确定在可预见未来无法恢复对华市场。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大熊猫要回国的消息,才显得尤为引人注目。日本人有多爱大熊猫?在日本,大熊猫不是普通动物,而是横跨外交、文化、经济三条线的“超级符号”。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后,“康康”和“兰兰”抵达东京上野动物园,排队长度超过4公里,等待时间超过5小时,创造日本动物园有史以来的最长人流记录。从那一年开始,“熊猫热”就成为日本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几乎每隔几年,日本就会出现一次“熊猫经济周期”,从电视连续报道到街头狂欢,每一次都是全国级的。可如今,日本国内只剩下“晓晓”和“蕾蕾”两只旅日大熊猫,而它们将在明年二月回国。届时,日本第一次面临全国没有大熊猫的局面。如果当前中日紧张局势持续,中方极可能不再向日本租借新的大熊猫。没有大熊猫,对日本意味着什么?首先是文化与情感层面的巨大落差。对日本普通民众来说,每天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