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讲了“大明脊梁”光时亨的故事。今天,聊一位神人“大明廉模”——韩一良。
崇祯登极后,接手的大明王朝如同一辆“底盘”烂透的客运汽车,除了喇叭不响,到处“叮当”乱响,浑身是毛病,给油不走、刹车不灵、雨刮不转、灯光不亮……

老司机魏忠贤开着这部破车,有惊无险地度过了七年,乘客们早已对此深感不满——什么破玩意,我们花真金白银买的票,就给我们这样的乘坐体验,不行赶紧换人。
面对乘客的投诉,十七岁的崇祯满腔热血,一脚把五十九岁的魏忠贤踹飞,自己接过了方向盘。
当崇祯握住方向盘那一刻,才终于体会到,这哪是司机的事,明显是车已经报废了。崇祯心里是苦的,但百姓不知道。他们在意的是,说了算的,没让他们过上好日子,他们就对谁有意见。
魏忠贤“坠车”后,大明臣民一片叫好,朝中大臣纷纷上书祝贺崇祯,铲除“阉党”是大明立国200年最“众正盈朝”的时刻。
既然是车的事,不是开车的事儿。“主明臣直”满堂欢喜的气氛,没有维持多久。很快,君臣之间的矛盾就开始爆发了。起初,君臣之间存在严重误判。
崇祯以为文官是好的,坏就坏在他哥重要的魏忠贤。文官以为年轻的崇祯比较好打交道,事实上还不如他哥天启皇帝。
当“毛文龙案”和“袁崇焕案”爆发后,大臣们彻底从“众正盈朝”的幻觉中醒来,他们看到的是一个“细思极恐”的朱由检。
毛文龙骄横跋扈,恐有不臣之心,你就授意袁崇焕去宰了。袁崇焕没有兑现“五年平辽”,你又拿“擅杀毛文龙,自毁海上长城”说事。杀就杀了呗,还疯狂地补了3543刀。
讲真的,“千刀凌迟”这种疯狂行为,谁见了都害怕。被剐的人害怕,被剐人的对立面同样害怕。“斗争”这种事,谁敢保证,回回都能赢?
崇祯剐了袁崇焕,给底下臣民上了一堂毛骨悚然的生死课。这会,袁崇焕该不该杀不重要,臣子吓尿了是真的,君臣隔阂也是真的。
当然,朝堂不乏有一些“不听劝”的。比如,户科给事中韩一良。
崇祯刚上位时,大有一副“中兴之主”的姿态,洗刷积弊、训诫群臣、致忠竭节、为国节财、为民择吏……

一系列的表态,如同一个微波炉,让一些仕途不顺的人开始变得“脑热”。见皇上锐意中兴,而且年轻好糊弄,就想往前凑,跟崇祯聊点“干货”。
户科给事中韩一良就是其中一位。此人倒不是忠义之辈,他就是想投崇祯所好,给自己争取一个进步的机会。在渴望进步的欲望撺掇下,他给崇祯上了一道《劝廉惩贪疏》,反映明朝各种“不廉”乱象,痛骂“大明官场乌烟瘴气,脏墨之风盛行”。
崇祯见到奏折后,龙心大悦,没想到本朝还有如此忠臣。拍案大喜,当即下令,破格提拔韩一良,由一个七品户科给事中,跃升二品右佥都御史兼吏部尚书。这是什么概念呢?由处长升任部长,实打实的平步青云呀。
朕阅一良所奏,大破情面,忠鲠可嘉,当破格擢用,可加佥都御史、吏部尚书。
接下来发生的事儿,才有意思呢。
崇祯前脚提拔了韩一良,后脚就给他安排了一个“送死的活”——让他把“贪官污吏”一一列出来,全都法办。
韩一良一下慌了。
不写,崇祯要他命儿。写了,群臣要他命儿。
韩大人这个操作纯属找死,你一个管财税的户科给事中,你往“反腐倡廉”领域凑什么凑,有都察院在,有你什么事儿?
关键是,凑热闹不嫌事大,还用数字说话。他告诉崇祯,大明王朝“卖官鬻爵”已是常态,从科举到升迁一路全靠银子铺垫。比如,5000两买一个巡抚,3000两买一个知府,再往下知县一级千八百两不等。
文渊阁大学士刘鸿训见这小子要捅大娄子,出面制止呵斥说:黄口小儿,一派胡言,大明王朝朗朗乾坤,交际纳贿均不属实。
韩一良光顾着表演了,见刘鸿训训斥自己,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居然“以身入局”,称近两个月,有多人给自己送过钱,加起来一共500两银子,都被自己拒绝了。
崇祯被韩一良身上这种“敢于拿自己开刀”的精神给整破防了,给韩一良撑腰说,爱卿别怕,朕给你撑腰,一定要揪出这些“害明之马”。
有了崇祯的态度,满朝文武纷纷跟进表态,恨中带笑对韩一良说,韩大人公忠体国,忠勇可嘉,你说查谁就查谁,我等全力配合。

韩一良骑虎难下,本来就是想靠表演捞个一官半职,结果“步子太大,咔,扯着淡了”。
事态如此,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干,找了几个阉党成员来糊弄崇祯。崇祯一看,大怒,这都是已经办了的,能不能抓点“活鱼鲜虾”。
自知完不成崇祯交派的任务,韩一良终于承认,“卖官鬻爵”那些事儿,全是道听途说。自己本着言官“风闻奏事”的职责,就如实汇报了。
崇祯听了半天,你是在跟我闹呢。
好!“风闻奏事”可以不追究你“欺君罔上”,可你说有人给你送了500两银子,这事总不能“道听途说”吧?
崇祯急归急、暴归暴,可他不傻。他逼着韩一良把送钱人的名单写出来,先从这几个人下手。
韩一良肯定不能写,写出来的话,日后怎么混。见韩一良回答不了,崇祯就知道被这小子耍了。
革职,遣返回籍。
搞笑的是,韩一良从七品升到二品,然后变回到一介平民,只经历了短短五天。“大明廉模”后半生老死在“陕西澄城县寺前镇西观村”老家中。
当然,韩一良也算“因祸得福”,崇祯初期早早离场,躲过了崇祯中后期的杀戮,躲过了李自成“拷饷”,躲过了后金入关。
这不过,崇祯一朝,树立的第一个“廉政劳模”,短短五天就人设崩塌了。这事办得就跟一个笑话似的。
全文完,喜欢的话,烦请点一点“大拇指和小心心”鼓励支持一下吧。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