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硬科技“弹药库”再扩容!16只新基携千亿活水入场,AI与芯片赛道迎来黄金时代

一、政策东风劲吹:硬科技成资本市场“新宠”2025年11月21日,资本市场迎来一场硬科技领域的“及时雨”——16只硬科技
一、政策东风劲吹:硬科技成资本市场“新宠”

2025年11月21日,资本市场迎来一场硬科技领域的“及时雨”——16只硬科技主题基金同日获批,涵盖人工智能、芯片设计等关键领域。这不仅是监管层对“新质生产力”的明确支持,更是为国产替代与科技自主可控注入的“强心剂”。

政策信号明确:

国家战略导向:获批基金覆盖的科创创业人工智能指数、科创板芯片指数等,均聚焦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明确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十五五”规划开篇布局紧密衔。

审批效率创新高:部分产品实现“当日受理、当日获批”,凸显监管部门对硬科技赛道的“绿灯”态度。

市场影响深远:

增量资金入场:按单只基金20亿元募集规模估算,首批7只科创创业人工智能ETF有望带来140亿元增量资金,科创板芯片ETF等或再添数百亿“弹药”。

产业链共振:从半导体设备(2025年二季度中国半导体设备销售额全球占比34.4%到AI应用层,资金将加速向“卡脖子”技术环节倾斜。

二、产品深度解析:三大赛道如何布局?1.科创创业人工智能ETF:AI“双创”龙头一键配齐,7家巨头混战,140亿增量资金蓄势待发

指数含金量:中证科创创业人工智能指数覆盖科创板与创业板中50家AI产业链企业,自由流通市值达1.85万亿元,寒武纪、中际旭创等算力龙头权重居前。

首批7只科创创业人工智能ETF由华泰柏瑞、易方达等7家头部基金公司拿下,竞争激烈程度堪比“七雄争霸”。按行业惯例每只20亿元发行规模估算,仅这7只产品就将为市场带来约140亿元增量资金。更关键的是,其跟踪的中证科创创业人工智能指数成分股涵盖AI基础资源、技术及应用领域,如寒武纪、中芯国际等龙头,或成为投资者“一键布局AI”的首选工具。

2.科创板芯片ETF:国产替代“芯”引擎,扩容至13只,半导体产业链投资再升级

产业地位:中国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已超全球1/3,但高端芯片自给率不足20%。科创板芯片ETF聚焦中芯国际、澜起科技等设备与设计龙头,助力突破技术封锁。

此次获批的3只科创板芯片ETF和4只芯片设计主题ETF,将市场上芯片主题ETF数量扩容至13只。与现有产品相比,新基金更聚焦细分领域:例如,上证科创板芯片设计主题指数成分股以设计环节为主,而上证科创板芯片指数则覆盖全产业链。这种差异化设计有助于投资者精准捕捉半导体行业不同环节的机遇。

估值优势:当前科创芯片指数市盈率约50倍,处于历史低位,兼具成长性与安全边际。

3.科技主题主动基金:挖掘隐形冠军,2只“科技猎手”能否跑出超额收益?

策略差异:与被动ETF不同,主动基金可布局AI伦理、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捕捉“非共识性”机会。例如,部分基金已重仓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等细分赛道。

在硬科技领域,技术迭代快、估值分化大,主动管理或能通过挖掘“隐形冠军”获取超额收益。不过,投资者需关注基金经理的科技行业投资经验及风控能力。

三、全球资金为何“押注”中国硬科技?1.外资“聪明钱”提前布局

北向资金动向:2025年三季度,外资单月加仓半导体设备、AI算力板块超1292亿元,高盛、摩根士丹利等机构密集上调中芯国际、寒武纪目标价。

逻辑转变:外资从“估值套利”转向“成长共享”,认可中国硬科技企业的全球竞争力。

2.内资“耐心资本”崛起

银行系AIC扩容:工银投资等机构通过“投早投小”模式,向半导体初创企业注入资金,2025年已累计投资超百亿。

产业资本协同:华为、比亚迪等巨头设立CVC基金,围绕产业链上下游布局,形成“大手拉小手”生态。

3.政策+市场双轮驱动

国产替代加速:美国对华芯片禁令倒逼国内供应链重构,2025年国产AI芯片市场份额预计突破30%。

应用场景爆发:自动驾驶、人形机器人等新场景落地,为硬科技企业提供万亿级市场空间。

四、普通投资者如何“上车”?

ETF定投:平滑波动,分享行业红利

选择流动性强的宽基指数(如科创50ETF),或聚焦细分赛道的主题ETF(如芯片设计ETF),每月定投分散风险。

“核心+卫星”配置:攻守兼备

核心仓位:配置60%-70%的硬科技ETF,如人工智能ETF(515980)、科创芯片ETF(588200);

卫星仓位:30%-40%布局主动管理型基金,捕捉Alpha收益。

关注政策红利与技术突破

跟踪大基金三期、科创板“新八条”等政策,优先投资受益标的;

警惕技术迭代风险,例如光刻机替代、存算一体芯片等方向可能颠覆传统格局。

五、风险提示:

估值泡沫:部分AI概念股动态市盈率超百倍,需警惕业绩证伪风险;

地缘摩擦:美国对华科技制裁可能升级,影响出口链企业;

技术瓶颈:芯片制造环节的EUV光刻机依赖仍存,国产化进程或低于预期。

互动话题:硬科技赛道,您更看好AI还是芯片?

您认为哪类硬科技企业最可能诞生下一个“宁德时代”?

若美联储降息,外资会加速流入中国硬科技板块吗?

普通投资者布局硬科技,应优先选ETF还是主动基金?

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