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资治通鉴:会忽悠,会说谎太重要了,老实本分大概率会一事无成

材料来自:《资治通鉴》卷七秦纪二赵王带着张耳、陈馀去攻打燕国边境。这仗打得正起劲呢,赵王却趁机偷偷溜了出去,结果倒霉催的

材料来自:《资治通鉴》卷七秦纪二

赵王带着张耳、陈馀去攻打燕国边境。

这仗打得正起劲呢,赵王却趁机偷偷溜了出去,结果倒霉催的,被燕军给逮了个正着,直接给关进了大牢。

燕国这边打算拿赵王当筹码,跟赵国要地盘,还派了好几拨使者去谈条件,可那些使者一到燕国,就被燕国给杀了。

就在大家都一筹莫展的时候,有个赵国的小厮养卒,主动站了出来,说他要去燕国试试。

大家心里都犯嘀咕,这小厮能成吗?

可也没别的办法,只好让他去了。

这小厮养卒到了燕国军营,见到燕将,先卖了个关子:“您知道张耳、陈馀心里想啥不?”

燕将想都没想就说:“还不是想把他们国王救回去。”

小厮养卒哈哈一笑:“您可太不了解这俩人了。他们仨当初拿着马鞭子,轻轻松松就打下赵国几十座城,谁不想当国王啊,谁愿意一辈子给人当将相!只不过刚开始局势不稳,不敢分地盘称王,就按年纪大小,先立了武臣当王,好稳住赵国的人心。现在赵国都服服帖帖了,这俩人早就想分赵国称王,就是没找到机会。您倒好,把赵王给关起来了。

他俩表面上是求您放赵王,其实是盼着您把赵王杀了,这样他们就能名正言顺分赵国称王啦。您想想,一个赵国都能让燕国头疼,要是这两个厉害的国王联手,来跟您算杀王的账,燕国还能有好吗?”

燕将一听,吓得冷汗直流,赶紧把赵王放了。

这小厮养卒也厉害,直接给赵王当起了车夫,一路把赵王送回了赵国。

1、秦末造反,为啥不建立“新朝”?

秦末那阵子,天下大乱,各路人马纷纷造反。

可奇怪的是,大家好像都一门心思奔着复辟旧制度去,这是为啥呢?

从思想观念上看,那时候的人思想保守,封建制度在大家心里根深蒂固。

人们习惯了旧有的秩序和规则,觉得恢复旧诸侯国才是正道。

就像楚、赵、燕、齐这些旧诸侯国,虽然原来的国君后裔大多被秦杀得差不多了,但大家还是想法子找近支贵族拥立起来。

为啥呢?

因为这符合大家的心理预期,觉得这样才名正言顺。

再从实际情况分析,那些被拥立的遗老遗少,自己没啥实力,说不定哪天就被大臣给砍了。

还有像武臣这样的人,他不过是陈涉的朋友,又不是原赵国人,却自封赵王。

辅佐他的张耳、陈馀还是魏国人呢。

他们想让赵国人归附,可不容易。

那他们为啥还要这么做呢?

其实是在权衡利弊。

一方面,打六国的名号能迅速凝聚人心。

老百姓对旧国都有感情,一听要恢复旧国,就容易响应支持。

另一方面,虽说称王的人和旧国关联不大,但打着旧贵族旗号,能减少不少阻力。

要是直接“建立新朝”,大家思想一时转不过弯来,没人支持,这反还咋造?

所以,他们只能在这看似矛盾的做法中,寻找一条能让自己生存发展的路,在复辟旧制度的大旗下,实现自己的野心和抱负。

2、大智慧

赵王武臣稀里糊涂就成了俘虏,这到底是警卫疏忽,还是张耳、陈馀做的局呢?

武臣被俘这事儿,警卫安排上出点差错,导致他落单被燕军抓住,这种可能性不是没有。

毕竟战场局势复杂,意外随时可能发生。

要说张耳、陈馀故意做局,虽然不能完全排除,但缺乏足够证据。

他们当时或许更专注于扩张地盘、巩固势力,没理由在这个节骨眼儿上搞这种小动作。

不过,这事儿关键在于,一旦把敌对领袖抓到手,该怎么处置。

看看历史上的例子,土木堡事变,蒙古瓦剌俘虏明英宗后又放回,这策略确实高明。

放回英宗,既没彻底激怒明朝,又在一定程度上打乱了明朝的朝局。

再看金人掳走宋徽、钦二帝,让他们老死北方,给赵构腾出了巩固阵地的时间。

要是金人在合适时机把二帝放回杭州,南宋王朝内部怕是要陷入一场大乱斗。

所以说,处置被俘的敌对领袖,考验的是政治智慧。

放,可能引发新的变数;不放,又可能激起对方更强烈的反抗。

得根据当时的政治局势、双方实力对比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量。

赵王武臣被俘后,各方也是绞尽脑汁,想找到一个既能维护自身利益,又能平衡各方关系的处置办法,这其中的门道,可真是深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