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谅(?~605年),本名杨杰,字德章,小名益钱,弘农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人。杨谅是隋朝宗室大臣,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第五子,隋炀帝杨广同母弟。作为杨坚最小的儿子,杨谅对杨广这位兄长十分不满。等到杨广即位后,杨谅更是选择了起兵反抗。

一
具体来说,开皇元年(581年),隋文帝受禅登基,建立隋朝。在此基础上,杨坚的几个儿子都获得了封赏,其中杨谅被封为汉王。开皇十二年(592年),杨谅被任命为雍州牧,加授上柱国、右卫大将军。
开皇十七年(597年),杨谅出任并州总管,隋文帝巡幸温汤时亲自送他到并州赴任。作为并州总管,杨谅的领地西起华山,东至渤海,北达燕门关,南到黄河的五十二州。对此,在笔者看来,这充分说明了杨坚对于杨谅的宠爱。

开皇十八年(598年),高句丽婴阳王高元率骑兵一万多人进扰辽西,被营州总管韦冲击退。同年二月,隋文帝命杨谅等人率军十万,进攻高句丽。九月,强渡辽水又时逢雨季,军中疫病流行,军队不利而还。
开皇十九年(599年),突厥侵犯隋朝边境,隋文帝得知这一消息后,选择任命杨谅为行军元帅,想让他率兵攻打突厥,但杨谅最后未去临阵统兵。对此,在笔者看来,杨坚显然有意培养这个小儿子。不过,这也让杨谅后来有了谋反的打算。
二
杨谅自认为住在天下精兵之地,又因长兄太子杨勇被进谗言而遭废黜,平时常怏怏不乐,私下里有了反叛的图谋。仁寿二年(602年),杨谅的四哥蜀王杨秀因罪被废,使得杨谅心里更加不安。在杨谅看来,正是因为杨广的陷害,导致这些兄弟相继被害,也即他担心下一个就会轮到自己。
仁寿四年(604年),隋文帝驾崩。考虑到杨谅在外手握重兵,杨广立即派人征召杨谅回朝。杨谅知有异,不听从遂起兵反叛。总管司马皇甫诞劝谏不可,杨谅大怒,囚禁了皇甫诞。不过,因为仓促起兵,杨谅就编了“杨素谋反,要诛杀他,以清君侧”的理由。

在部下的建议下,杨谅派大将军余公理,从太谷(今山西太谷)出发,前往河阳(今河南孟县);大将军綦良从滏口(今河北武安西南)出发,前往黎阳(今河南浚县);大将军刘建从井陉(今河北井陉县西)出发,夺取燕赵地区(今河北);柱国乔钟葵从雁门(今山西代县)出发。
不过,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在做好以上部署和行动后,杨谅忽然改变主意,命纥单贵破坏黄河大桥,坚守蒲州(今山西永济),召回裴文安。对此,在笔者看来,因为缺乏战场的历练,加上比较年轻,杨谅的行为是比较荒唐的,这成为他失败的主要原因。
三
得知杨谅起兵的消息后,隋炀帝派杨素率骑兵五千,袭击王聃、纥单贵据守的蒲州,将其攻破。于是率步兵、骑兵共四万取太原。杨谅派赵子开守高壁,杨素击败他。对此,在笔者看来,在杨素等大将的进攻下,杨谅根本无法抵挡。

更为关键的是,初期遭到挫折后,杨谅就打算率军撤退,尽管遭到部下的劝谏,杨谅依然不听从,并退守清源(今山西清徐)。于是,杨素进而发动攻击,杨谅与之大战,死了一万八千人,杨谅退保并州,杨素四面包围,杨谅束手无策,请求投降。
杨谅抓住后,文武百官上奏杨谅罪当死,隋炀帝说:“始终是兄弟,在情不忍心,欲饶恕免其一死。”于是,杨谅被削为民,除其户籍。至于杨谅的结局,则是被囚禁而死。毕竟杨谅已经失去了威胁,杨广也没有必再增加弑杀兄弟的骂名。此外,杨谅的儿子杨颢也因此被禁锢,等到宇文化及弑杀隋炀帝时,杨颢遇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