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奇兵定凉州:马隆的传奇

咸宁五年的洛阳城,笼罩在一片愁云惨雾之中。“凉州失守!树机能连破三城,刺史杨欣战死!”坏消息像野火般传遍朝堂。晋武帝司马

咸宁五年的洛阳城,笼罩在一片愁云惨雾之中。

“凉州失守!树机能连破三城,刺史杨欣战死!”

坏消息像野火般传遍朝堂。晋武帝司马炎颓然坐在龙椅上,殿下群臣鸦雀无声。河西走廊这个连通西域的要冲,眼看就要彻底落入鲜卑叛军之手。

“谁能替朕分忧,平定凉州?”皇帝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

一片死寂。

就在这时,一个低沉而坚定的声音从殿角传来:“臣马隆,愿往。”

满朝文武循声望去,只见一个年近五旬、须发微斑的将领出班而立。他官居司马督,不过是六品武职,在满朝朱紫中毫不起眼。

“你?”有大臣嗤笑,“树机能拥兵十万,你带多少兵马?”

马隆不卑不亢:“臣只需精兵三千,足矣。”

朝堂上一片哗然。

名将初现

马隆,字孝兴,东平平陆人。他并非出身名门望族,年轻时只担任兖州武吏,却以智勇双全闻名乡里。

一次地方叛乱,太守欲发兵征讨。年轻的马隆献计:“叛军据险而守,强攻伤亡必重。不如许以招安,待其懈怠,一举可破。”

太守采纳其计,果然兵不血刃平定叛乱。马隆因此被提拔为司马督。

在朝中,他潜心研究兵法,尤其精通诸葛亮的八阵图。同僚笑他痴人说梦:“诸葛武侯的阵法早已失传,你何苦钻研这些?”

马隆却道:“古人智慧,岂可轻弃?他日若有用时,方知妙处。”

这一等,就是二十年。

殿前立誓

“三千破十万?马隆,你可知欺君之罪?”有大臣厉声质问。

马隆向武帝行礼:“陛下,兵在精不在多。臣请自往武库挑选兵器,自募勇士三千。若不能平定凉州,愿献首级于阙下!”

武帝被他的勇气打动:“准卿所奏!封你为讨虏护军、武威太守。武库兵器,任你挑选。”

马隆来到武库,却令守库官员大惊失色——他不要常见的刀枪剑戟,专选一种早已无人使用的偏箱车。

“此乃武刚车,汉武帝时卫青曾用之破匈奴,早已废弃百年,你要它何用?”武库令不解。

马隆抚摸着这些尘封的战车,眼中闪着光:“此物大有用处。”

更让人吃惊的是,他还要求调拨大量磁石。

“行军打仗,要磁石何用?”连武帝都感到疑惑。

马隆神秘一笑:“陛下日后便知。”

奇兵出征

招募勇士的告示贴出,条件苛刻:能引弓四钧(约120斤),挽弩九石(约540斤)者方可入选。

有人劝他:“条件如此严格,三日如何招得三千人?”

马隆却胸有成竹:“真勇士,宁缺毋滥。”

果然,从早到晚,前来应募者络绎不绝。马隆亲自测试,不合格者一律不取。不到中午,已募得三千五百人,他立即停止招募:“兵贵精不贵多。”

出征之日,武帝亲赐御酒,百官相送。看着这支装备奇特的小部队,不少人暗自摇头,都以为马隆此行凶多吉少。

大军西出洛阳,渡过黄河,很快进入了叛军控制的区域。

八阵扬威

这日,部队行至一处险要山路,两侧悬崖峭壁,中间仅容一车通过。

突然,前方烟尘大起,树机能亲率万余骑兵杀到。

“结阵!”马隆一声令下。

士兵们迅速将偏箱车连接起来,组成一道移动的营垒。车上有挡板,士兵可躲在后面放箭。遇到狭窄处,则将车分开,两车并排而行,依然严整如初。

叛军骑兵冲击数次,都被箭雨射回。想要绕道包抄,却发现这阵法四面如一,无懈可击。

树机能大怒,下令全军压上。就在这时,马隆拿出了他的秘密武器——磁石。

他早已探知,鲜卑骑兵多穿铁甲。于是命士兵在狭窄处放置磁石。叛军冲来时,铁甲被磁石吸住,行动迟缓,成了活靶子。

“晋军会妖法!”叛军惊恐万状,不敢再追。

马隆且战且进,一路西行千余里,终于进入凉州地界。

智取强敌

到达凉州后,马隆并未急于寻敌决战,而是先安抚百姓,整顿防务。

当地羌戎部落素来不服晋朝统治。马隆亲自前往各部,陈说利害:

“树机能残暴,待尔等如奴仆。大晋皇帝仁德,若肯归顺,必厚加抚恤。”

一部落首领不服:“我们凭什么相信你?”

马隆道:“我愿与贵部最勇猛的战士比试武艺。若胜,则请贵部归顺;若败,立即退兵。”

那首领自恃勇力,欣然应允。结果马隆三战三胜,令羌戎心服口服,纷纷归顺。

消息传到树机能耳中,他勃然大怒,亲率八万大军前来决战。

一战定河西

两军在姑臧城外相遇。

树机能望着晋军阵型,冷笑道:“还是那套车阵,看我今日破之!”

他分兵三路,左右包抄,中路强攻。

马隆见状,立即变阵。他将部队分为前后两阵,前阵以车为垒,固守待敌;后阵则埋伏精兵。

激战正酣时,马隆亲自率伏兵从侧翼杀出,直取树机能的中军大旗。

“活捉树机能!”晋军呐喊震天。

树机能猝不及防,慌乱中坠马,被马隆一箭射中咽喉,当场毙命。

主帅阵亡,叛军顿时大乱,纷纷投降。

这一战,马隆以三千五百人破敌八万,阵斩树机能,收复凉州全境。

镇守西陲

捷报传至洛阳,举朝欢庆。

武帝大喜过望:“朕虽未见马隆,然知其必能破贼!今果如所料。”下诏封马隆为宣威将军、西平太守,封奉高县侯。

此后十余年,马隆一直镇守凉州。他不仅善于用兵,更精于治理。在任期间,兴修水利,劝课农桑,与羌戎各族和睦相处,使凉州重现繁荣。

太康初年,西平羌反叛。此时马隆已年过六旬,仍亲自率军征讨。临行前,他对部下说:

“羌人反叛,必有其故。若能抚之以德,何必尽诛?”

他阵前喊话,允许羌人陈诉冤情。得知是地方官欺压所致,立即惩办贪官,安抚羌众。叛乱遂平。

传奇永存

马隆晚年被召回京师,任射声校尉。虽然离开了征战半生的西北,他依然心系边塞。

一次朝会,有大臣主张削减边军粮饷。马隆当即反对:

“边防乃国家安危所系,岂可因一时太平而懈怠?昔汉武帝通西域,始有丝路繁荣。今若自毁长城,他日悔之晚矣!”

满朝文武无不叹服。

太康九年,马隆病逝。临终前,他让儿子取来那把伴随他转战千里的佩剑,轻抚剑身:

“大丈夫当持三尺剑,立不世功。我这一生,无愧于心。”

消息传到凉州,各族百姓自发祭奠。他们记得,是这位老将军让他们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后世史家评价:“马隆以偏师寡旅,奋不顾难,立功西陲,使朝廷无西顾之忧。虽古之名将,何以加焉!”

在洛阳的太学里,兵家学子仍在研习他留下的《八阵总述》。而那支以三千五百人平定凉州的传奇,也随着丝绸之路的驼铃声,一直传颂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