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香港的“打车”世界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改革风暴。
别误会,这可不是滴滴又出啥新优惠,而是政府正式出手,对网约车服务进行“全链条”规管——从司机、车辆到平台,一个都不放过!
来源:星岛头条
据说草案已经刊宪,最快明年第四季,首批合法网约车平台就可以上线运营,标志着香港网约车终于从“灰色地带”走向合法合规。
不过,这一变化看似风平浪静,其实水面下波涛汹涌。
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车龄限制的放宽。
原本拟定网约车只能使用7年以内的车辆,如今延长至最多12年,大大松了绑。
来源:大公文汇
原因其实不难理解:不少网约车司机是兼职,如果硬性要求更换新车,不仅成本高,入行门槛也会升高。为了不让市场“凉”得太快,政府决定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给司机多一点喘息空间。
运输及物流局局长陈美宝也坦言,过去两个月,当局已听取各方意见,包括的士业界、平台公司、司机和普通市民。尤其在车龄问题上,“定得太死,只会吓退司机、减少车辆供给,最后倒霉的还是市民。”
来源:大公文汇
她这句话点出了改革的核心:政策要安全,也要务实。既不能让不合规的旧车满街跑,也不能因为设限过严,让平台叫不到车、市民打不到车。这次新规,某种程度上就是在“监管”与“弹性”之间,寻找一个更聪明的平衡点。
另外,新规规定:所有网约车必须持牌上路,司机也要通过考试并取得“网约车驾驶许可证”;平台公司则必须是香港注册、有一定资金实力和营运经验,才可申请平台营运许可。
草案更是明确指出,车龄低于12年的私家车,必须由登记车主本人亲自驾驶,不得借给别人,更不允许出租运营。
这项“人车合一”的制度,其实就是为了防止未来出现“炒牌”“炒车”的投机市场。
来源:大公文汇
想象一下,如果不限制车主亲自开车,拿个车牌就能租出去收租,那网约车市场可就离“投机游戏”不远了。所以这一招,看似限制,实则护航。
当然,在这场“整顿风暴”中,
的士业界也坐不住了。
有人提出疑问:为啥网约车能12年车龄,我们的士车队才3年?这公平吗?
政府的回应是——两者定位不同,不能一刀切。
网约车多是私人兼职运营,车主自己爱惜车,使用频率低一些;而的士车队则要维持品牌和服务质量,所以设定更严格标准。
但实际上,大部分的士车龄也超过了10年,只有车队车型要求3年内,这种“差异化管理”是为了达成市场的良性互补,而不是打压谁、偏袒谁。
来源:大公文汇
更让人眼前一亮的还有这一项——未来将合并网约车与的士的驾驶笔试,变成一个统一考核体系,预计今年第四季开始实施。
这一招,意在吸引更多新人入行,让整个行业不再“人手荒”,同时统一服务标准,提升用户体验。说得直白点,就是“你想开车拉客?行,先拿张通用证!”
不过目前为止,细节仍有不少“待定”。
比如网约车总数该设多少?平台抽佣比例如何监管?每程是否征费?这些问题暂时未有定案,政府表示将于明年上半年通过附属法例再作明确规定。
而平台方面,政府估计最终只有数个网约平台能通过资格审核,避免市场太分散、竞争混乱,也有利于保障服务质量。
来源:文汇网
不少人也在猜测:会不会是已有平台“洗白”重来,还是会迎来全新玩家?拭目以待吧!
而对市民来说,这场改革最直接的感受,其实就是四个字:更容易打车。
无论是想打个高峰期短途,还是夜里从偏远地区回家,有更多选择总归是好事。而只要平台合法、司机持证、车辆合规,乘客自然也多一份安全感和信任。
一句话总结:这是香港网约车“从地下走上台面”的关键一步。监管的到来,并不是要压死市场,而是为这个行业建立起一套“可持续”的机制,让服务变得可预期、可保障、可追责。
那么,大家如何看待这次香港网约车改革?评论区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