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山西晋城皇城相府:一座宅的“文化史诗”,一场穿越三朝的官宦与家风之旅

晨光穿透青砖灰瓦的飞檐,将“午亭山村”匾额染成鎏金色。76岁的守宅人陈守义站在御书楼前,指尖轻叩斑驳的门环——这扇门,陈

晨光穿透青砖灰瓦的飞檐,将“午亭山村”匾额染成鎏金色。76岁的守宅人陈守义站在御书楼前,指尖轻叩斑驳的门环——这扇门,陈家子孙已守了300余年。“来皇城相府,别只看房子,得听故事。”他笑着说,“这宅子里住的不是‘土财主’,是写过《康熙字典》的帝师,是‘清、慎、勤’的官宦世家。”

作为“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皇城相府以“官宅民居融合的典范”“清代名相故里的活态博物馆”闻名,更因完整保存明清官宦家族的生活场景、系统的家训文化,成为晋城“耕读传家”的精神地标。近日,记者探访这座“藏在太行深处的故宫”,结合文史专家解读、守宅人讲述及游客体验,为您揭开它的传奇面纱,并奉上深度游览指南。

导语:皇城相府,为何是“清官文化的立体教科书”?

皇城相府,位于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是清代康熙朝文渊阁大学士、吏部尚书、《康熙字典》总阅官陈廷敬的故居。全宅占地3.6万平方米,由内城“斗筑居”、外城“中道庄”两部分组成,墙垣高筑如城堡,院落层叠似迷宫,既有北方民居的厚重,又有官宅的威严。

“皇城相府的价值,在于它把‘官德’刻进了砖缝里。”中国民居建筑研究会副会长李秋香说,“从‘河山楼’的防御智慧到‘陈氏宗祠’的家训碑刻,从‘御书楼’的帝王墨宝到‘小姐院’的诗书传家,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是解读清代官宦家族‘修身齐家’的密码。”第一幕:核心看点——从“斗筑居”到“中道庄”,解码官宦世家的“生存哲学”

皇城相府的精华,在“内城外郭”的格局与“家国同构”的细节。记者梳理五大“必探场景”,带您沉浸式感受“耕读传家、清廉为仕”的文化脉络:

亮点1:内城“斗筑居”——乱世中的“家族堡垒”

内城始建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因战乱频仍,陈家耗时7年建成这座“防御型民居”。高12米的城墙、72个垛口、36个藏兵洞,连院与院之间的地道都能互通,“能藏粮、能御敌、能逃生”。

“这不是普通的宅子,是乱世里的‘安全岛’。”陈守义指着城墙上的“防御标语”说,“当年流寇来犯,族人带着细软钻地道,妇女儿童躲进夹层,连井里都备了3天口粮——陈家的‘稳’,从建房时就埋下了。”更绝的是“世德居”院内的“防火墙”:青砖砌成的墙体留有“透气孔”,既阻隔火势,又不影响通风,“古人防火的智慧,比现代消防规范还细致”。

亮点2:外城“中道庄”——帝师宅邸的“礼制密码”

外城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是陈廷敬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后扩建的“官宅”。中轴对称的布局、五进院落的规格、雕梁画栋的细节,处处彰显“朝廷命官”的身份。

“看这门槛!”导游小吴蹲下身,“外城正门的门槛比内城高3寸,叫‘官阶阶’,寓意‘出则为官,入则守礼’。”最震撼的是“御书楼”:康熙皇帝御笔“午亭山村”匾额高悬,楼内藏有41块御制诗碑,其中《赐陈廷敬》写道“房姚比雅韵,李杜并诗豪”,足见康熙对这位“帝师”的推崇。

“我带孙子来,总让他摸御书楼的柱础。”西安游客李女士说,“柱础刻着‘福禄寿喜’,但最下面一层是‘水波纹’——爷爷说,这是提醒后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做官要如履薄冰。”

亮点3:陈氏宗祠——“家训碑刻”的“精神祠堂”

宗祠内最醒目的是一方“祖训碑”,刻着陈氏家族32条家规:“读书必专、为官必廉、待人必恕、持家必俭……”每条仅10字,却涵盖修身、为官、治家的全维度。

“这些家训不是摆设。”晋城市文旅局研究员王建国说,“陈廷敬一生清廉,退休时只带了几箱书;他的儿子陈壮履任翰林院编修,拒绝收礼,连康熙都赞‘不愧乃父’——家训刻在碑上,更刻在子孙骨子里。”宗祠旁的“清立堂”展陈着陈氏历代官员的奏折、手札,其中陈廷敬《请严督抚之责以清吏治疏》直指官场腐败,“敢说真话的官,才是好官”。

亮点4:河山楼——“耕读传家”的“立体注脚”

河山楼是内城的制高点,高23米,共7层,顶层可俯瞰全村。楼名取“河岳山川”之意,既是防御工事,也是陈家子弟读书的“空中书院”。

“楼里有间‘藏书阁’,当年存书3万余册。”陈守义说,“陈廷敬小时候就在这儿读书,他说‘读书不是为了做官,是为了明白事理’。现在楼里还摆着他用过的砚台,砚池里刻着‘勤’字——这是陈家的传家宝。”楼下的“农耕院”更值得细看:犁耙、纺车、粮囤整齐排列,“陈家虽为官宦,却要求子孙每年下地劳作半月,懂‘粒粒皆辛苦’”。

亮点5:守宅人——“五代人的‘宅子记忆’”

皇城相府的故事,由一群“守宅人”接力书写:

陈守义(76岁,第五代守宅人):从小听祖父讲“河山楼藏粮”“御书楼迎驾”的故事,能背出32条家训,“游客问我‘陈家为什么能出这么多清官’,我答‘家训刻在心里,比金子还贵’”;

王师傅(58岁,古建修复师):负责修复“小姐院”的木雕,坚持用传统榫卯工艺,“小姐院的窗棂刻着‘梅兰竹菊’,不是装饰,是告诉闺女要做‘四君子’般的人”;

小吴(26岁,讲解员):大学读历史学,放弃太原工作回阳城,“想让更多人知道,皇城相府不是一座宅子,是一本‘怎么做人、怎么为官’的活教材”。

“守宅不是守老房子,是守一种精神。”陈守义说,“现在年轻人来,我会带他们读家训碑,讲陈廷敬拒收贿赂的故事——这些道理,放到现在也不过时。”第二幕:深度体验——从“看宅”到“入戏”,解锁皇城相府的“文化沉浸”

皇城相府的魅力,不仅在“看”,更在“感”。景区围绕“官宦文化”“家训教育”“非遗传承”设计了互动项目,让游客与历史对话:

体验1:“穿官服·读家训”(付费,88元/人)

在御书楼前换上清代官服,跟着先生诵读《陈氏家训》,完成后获赠“家训书签”。“孩子穿上官服,突然懂了‘为官’的分量。”郑州游客刘女士说。

体验2:“古宅夜话”实景演出(付费,128元/人)

晚间观看沉浸式演出,演员扮演陈廷敬、康熙、族人,在街巷、院落间演绎“御赐牌匾”“拒礼退银”等故事。“灯光亮起时,仿佛穿越到了300年前。”西安游客林先生说。

体验3:“活字印刷·印家训”(付费,68元/人)

在宗祠旁的工坊,用活字印刷术印制《陈氏家训》选段,装裱成小卷轴带走。“孩子亲手印‘读书必专’,说要贴在书桌前。”北京游客陈女士展示孩子的作品。

第三幕:实用攻略——高效打卡与周边联动开放信息

时间:全年开放,8:00-18:00(4月-10月);8:30-17:30(11月-3月);

门票:全价票120元/人(含内城、外城);60岁以上老人、学生半价;

导览:入口处有电子导览屏,可扫码听“陈廷敬生平”“家训解读”语音讲解;每日9:00/14:00提供免费人工讲解(限20人/场)。

交通指南

自驾:晋城市区→二广高速→阳城出口→皇城相府(约1小时,停车场收费15元/天);

公共交通:晋城站→公交至阳城汽车站→转乘2路公交(20分钟,3元/人);

跟团:晋城旅行社推出“皇城相府+蟒河自然保护区”一日游(含门票+讲解,328元/人)。

游玩建议

最佳路线:游客中心→内城“斗筑居”(2小时,重点看河山楼、世德居)→外城“中道庄”(3小时,看御书楼、宗祠)→小姐院(1小时,体验“闺阁文化”)→返程;

必带物品:身份证(验票)、舒适运动鞋(石板路多台阶)、笔记本(记录家训)、防晒帽(夏季紫外线强);

注意事项:宗祠内禁止拍照;河山楼楼梯较陡,老人儿童需搀扶;

联动玩法:可搭配蟒河自然保护区(北方小桂林,30分钟车程)、海会书院(宋代书院,20分钟车程),形成“文化+自然”两日游。结语:皇城相府,是宅,是训,更是中国人的“家国情怀”

暮色中,记者站在御书楼下,望着夕阳为“午亭山村”匾额镀上金边,忽然懂得:皇城相府之所以被称为“中华民居典范”,不仅因它的建筑,更因它是中国人“家国同构”理念的生动注脚。

“皇城相府的未来,要让‘文化’活起来。”陈守义说,“我们正在整理陈廷敬手札,建‘陈氏家训文化馆’,让更多人知道,这里的每一块砖、每一句话,都在告诉我们:做官先做人,治国先齐家。”

离开时,守宅人敲响了宗祠的古钟,钟声在太行山谷间回荡。这钟声,是对千年家训的致敬,也是对每一位来访者的邀请——来这里,读懂一座宅子的家国梦,你会懂得:

最动人的风景,

不在雕梁画栋间,

在“清、慎、勤”的家训里,

在“耕读传家”的坚守中,

在我们与古人共享的、对“家国”的深情里。

这个秋天,不妨来皇城相府吧!

摸一摸河山楼的城砖,

读一读家训碑的箴言,

穿一次清代官服,

听一段“帝师”的故事,

你会懂得:

所谓“经典”,

不过是古人用一生写给我们的“家书”。

(文中图片由皇城相府景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