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袁崇焕:被凌迟的名将,究竟冤不冤?

从悲剧结局引入1630 年的那个秋日,北京城笼罩在一片肃杀的气氛之中。刑场上,袁崇焕被绑在立柱之上,周围是如狼似虎的刽子
从悲剧结局引入

1630 年的那个秋日,北京城笼罩在一片肃杀的气氛之中。刑场上,袁崇焕被绑在立柱之上,周围是如狼似虎的刽子手,他的脸上满是疲惫与不甘。随着监斩官一声令下,凌迟之刑开始,一刀又一刀,割下他身上的皮肉。

台下的百姓们却没有丝毫怜悯,他们挥舞着拳头,大声咒骂,每割下一块肉,便有人高喊着要买下,仿佛袁崇焕是世间最可恶之人,他们要用这种方式发泄内心的愤怒。一时间,刑场之上,血腥与仇恨交织,袁崇焕的惨叫声和百姓的叫骂声此起彼伏。

这个曾在辽东战场上叱咤风云的将领,如今却落得如此下场,实在令人唏嘘。但他真的罪有应得吗?他的死,究竟是千古奇冤,还是另有隐情?这背后的真相,犹如一团迷雾,等待我们去拨开。

袁崇焕的生平与功绩(一)初入仕途,崭露头角

袁崇焕,这位生于明朝末年的传奇人物,最初是以文官的身份踏入仕途。万历四十七年,他考中进士,随后担任福建邵武知县 。在任期间,他却展现出对边疆事务的浓厚兴趣,时常与退伍老兵畅谈兵法,了解边塞情况,自认为有镇守边关的才能。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天启二年,袁崇焕前往京城觐见明熹宗朱由校,御史侯恂独具慧眼,破格提拔他在兵部任职。当时,明朝正面临着后金的严峻威胁,广宁被后金军攻陷后,山海关的防御成为重中之重。袁崇焕得知后,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 —— 单人独骑出关考察地形。回朝后,他自信满满地上言:“只要能给我足够的兵马钱粮,我一个人就可以镇守山海关。” 他的勇气和担当赢得了朝中大臣的夸赞,也因此被破格提拔为兵备佥事,督关外军,开启了他在辽东的军事生涯。

在辽东,袁崇焕勤于实地勘察,行事大胆。他绕过辽东经略王在晋,直接给首辅叶向高上书,陈述关外实情,这一行为引起了天启帝师孙承宗的关注。在孙承宗的支持下,袁崇焕开始大展拳脚,参与修筑宁远城,打造关宁锦防线,逐步在辽东崭露头角,成为明朝边防的重要将领。

(二)宁远大捷,力挽狂澜

明天启六年正月,努尔哈赤亲率大军侵明,兵锋直指宁远。此时,辽东经略高第和总兵杨麟拥重兵于山海关,却畏惧不前,不去救援宁远。宁远城中,袁崇焕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城中兵力不足两万,而城外是努尔哈赤率领的后金大军,兵力悬殊。

然而,袁崇焕毫不畏惧,他决心坚守宁远。他与总兵满桂、副将祖大寿等将领一起,激励士兵的士气,刺血为书,誓师全军,表示誓与宁远城共存亡。在他的感染下,“将士咸请死效命”,同仇敌忾,士气高涨。

为了增强防御力量,袁崇焕调来十门葡萄牙式红夷大炮,安置在城墙上。他还把城外堑壕挖深挖宽,将百姓全部转入内城,按图布阵。努尔哈赤率军攻城,后金军队三次猛攻,都被明军的火炮与拒马挡下。其中一次,炮弹击中努尔哈赤的战车,震伤其腹。据《明史》记载,此役 “清军死伤逾万,夜撤不战” 。努尔哈赤从未遭遇过如此惨败,他感叹道:“朕用兵以来,未有抗颜者。袁崇焕何人,乃能罢尔焉!”

宁远大捷是明朝对后金作战的首次胜利,也是袁崇焕的成名之战。这场战役不仅打破了努尔哈赤不可战胜的神话,更极大地鼓舞了明朝军民的士气,让他们看到了抵御后金的希望。袁崇焕也因此威震辽东,成为了明朝的英雄。

(三)宁锦大捷,巩固边防

宁远大捷后,袁崇焕升任辽东巡抚,继续为明朝的边防事业努力。他深知后金不会善罢甘休,于是加紧整饬军队,修筑锦州、中左、大凌诸要塞,进一步完善关宁锦防线。

1627 年五月,皇太极果然率军来攻,将锦州团团围住,试图诱使袁崇焕出战,以便趁机偷袭宁远。袁崇焕识破了皇太极的计谋,他认为 “宁远不固,则山海必震,此天下安危所系”,于是坚守宁远不动。同时,他派精骑四千绕到清军后面猛攻,致使清军两面受敌。他还奏请朝廷调蓟镇、保定、昌平、宣府、大同各路守军趋山海关支援。

皇太极攻锦州不成,便集中兵力进攻宁远。此时宁远守军已准备就绪,“红夷大炮” 整整齐齐地排在城头,引弹待发。清军将领见宁远防守甚严,不易攻破,便劝皇太极不要攻城。但皇太极不甘心失败,他怒斥道:“当初我父攻宁远不下,而如今我攻锦州不下,像这样的野战,如不取胜,如何能张扬我国威!” 随后下令强攻宁远城。城上明军万炮齐发,矢石如雨,清军久攻不下,损伤惨重,最后只好退兵。

宁锦大捷是袁崇焕军事生涯中的又一辉煌胜利,明军凭坚固守,以逸待劳,大败后金军于宁远、锦州城下,阻止了皇太极的继续西进,使京师得以转危为安。这两场大捷,充分展现了袁崇焕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爱国情怀,他成为了明朝边防的中流砥柱,令后金闻风丧胆。

袁崇焕的争议行为(一)擅杀毛文龙

毛文龙,这位明朝末年的将领,驻守皮岛,在当时的局势中占据着重要的战略地位。皮岛,又称东江,位于鸭绿江口,地理位置十分关键,它不仅是明朝在辽东沿海的重要据点,更是牵制后金的一把利刃。毛文龙以皮岛为基地,开创了东江军事重镇,多次对后金后方发起袭击,让后金军队不敢肆意南下,为明朝的边防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

然而,毛文龙在长期的军事生涯中,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他为人傲慢,目中无人,在东江镇多年经营,将其变成了自己的独立王国,不听从朝廷的指挥。他还在岛上搞走私,克扣士兵粮饷,随意杀人,这些行为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明史》记载,袁崇焕曾列举毛文龙十二条罪状,包括 “军马钱粮不受核”“奏报尽欺罔,杀降人难民冒功”“侵盗军粮”“私通外番” 等 ,这些罪状足以表明毛文龙的问题之严重。

崇祯二年(1629 年)六月,袁崇焕以阅兵为名,前往皮岛,与毛文龙会面。在岛上,袁崇焕与毛文龙进行了多次协商,试图解决东江镇存在的问题,但均未谈拢。最终,袁崇焕手持尚方宝剑,在毛文龙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宣布了他的十二条罪状,并将其斩杀。

袁崇焕斩杀毛文龙,本意是为了整顿军纪,统一指挥,更好地抗击后金。在他看来,毛文龙的行为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明朝的边防事业,必须予以严惩。然而,他的这一行为却引发了轩然大波。毛文龙毕竟是明朝的一员大将,手握重兵,占据着重要的战略据点,袁崇焕未经朝廷同意,擅自将他斩杀,这无疑是触犯了崇祯帝的底线。而且,毛文龙死后,皮岛群龙无首,明军变得一盘散沙,再也无法对后金形成有效的牵制。皇太极得知毛文龙被杀的消息后,欣喜若狂,从此后金军队再也没有了后顾之忧,可以肆意南下。

从长远来看,袁崇焕斩杀毛文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整顿了军纪,但却破坏了明朝在辽东的军事布局,削弱了明朝对后金的牵制力量,为后来后金的进攻埋下了隐患。这一行为也成为了袁崇焕人生中的一大污点,备受后人争议。

(二)与后金议和

在明朝与后金的战争中,袁崇焕提出与后金议和,这一行为在当时的明朝朝堂引发了巨大的争议。议和,在那个时代,是一个极为敏感的话题,它涉及到国家的尊严、利益以及战略考量。

袁崇焕主张议和,有着多方面的动机和目的。从军事角度来看,明朝与后金的战争已经持续了多年,双方都损失惨重。明朝军队在野战中往往处于劣势,仅能依托城墙与火器防守;而后金则通过联姻蒙古、收降汉人不断壮大。袁崇焕清醒地认识到,明朝短期内无力收复辽东,唯有 “以守为战” 才能争取喘息之机。议和可以为明朝争取时间,让他有机会整顿军队、加固防线、发展经济,增强自身的实力。正如他在奏疏中提出的 “守为正著,战为奇著,和为旁著” 的战略,主张通过假意议和拖延时间,同时推行 “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 的屯田政策 。

从政治角度来看,议和也是一种外交手段。通过与后金议和,可以试探后金的虚实,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为明朝制定更加合理的战略提供依据。而且,议和还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战争,减少百姓的伤亡和财产损失,维护社会的稳定。

然而,袁崇焕的议和主张却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在当时的明朝朝堂,儒家传统将 “夷夏之防” 视为大义,即便为战略需要,议和也被士大夫斥为 “屈膝”。他们认为,议和是对国家尊严的侮辱,是向敌人低头,会让明朝失去民心。而且,明朝自嘉靖年间起便严禁与 “夷狄” 和谈,袁崇焕的私下交涉虽出于公心,却违反了朝廷法度,授政敌以把柄 。

在与后金议和的过程中,袁崇焕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皇太极提出了苛刻的议和条件,如要求明朝支付巨额的 “和礼”(黄金十万两、白银百万两),并划定以大凌河为界的势力范围,这让袁崇焕难以接受。而且,袁崇焕在与后金通信时,没有及时将议和的细节单独密奏崇祯帝,仅通过内阁转达,导致朝廷对其动机产生怀疑。最终,崇祯二年(1629 年)七月,皇太极以 “明方作梗” 为由宣告和谈破裂,同年十月绕道蒙古直逼北京,袁崇焕被指 “引敌入关”,议和成为其 “通虏谋叛” 的罪证之一 。

袁崇焕与后金议和,虽然出发点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却难以被朝廷和民众所接受。他的这一行为,不仅加剧了朝廷内部的政治斗争,也让他自己陷入了困境,成为了他被处死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己巳之变的责任

己巳之变,无疑是明朝历史上的一场重大危机,也是袁崇焕命运的转折点。1629 年(明崇祯二年、后金天聪三年)十月,皇太极率领后金大军,避开袁崇焕防守的关宁锦防线,绕道蒙古,分兵三路从龙井关、洪山口、大安口突入关内,迅速攻占遵化,直逼京师北京。这一突如其来的进攻,让明朝上下陷入了极度的恐慌之中 。

在这场危机中,袁崇焕作为蓟辽督师,肩负着保卫京师的重任。然而,他在军事调度上却出现了一系列问题。首先,他对后金绕道蒙古进攻北京的举动虽有所预料,也曾向崇祯皇帝上疏提醒,说 “蓟门单弱,宜宿重兵”“惟蓟门陵京肩背,而兵力不加。万一夷(指蒙古)为向导,通奴(指后金)入犯,祸有不可知者” ,但他的建议并未引起崇祯皇帝的足够重视。而且,在得知后金军队入关后,袁崇焕的反应也不够迅速。他没有及时派兵救援遵化,导致遵化很快被后金攻占。当他率领山海关的辽兵西撤,在遵化西面的蓟州驻扎,意图拦截后金军队时,却未能成功阻挡后金的攻势,后金军队顺利绕过蓟州,继续向北京进发 。

袁崇焕在军事调度上的失误,使得后金军队得以长驱直入,兵临北京城下。这不仅给明朝的京师带来了巨大的威胁,也让崇祯皇帝对他的信任产生了动摇。崇祯皇帝原本对袁崇焕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够实现 “五年复辽” 的目标,然而己巳之变的发生,让崇祯皇帝感到被背叛,他认为袁崇焕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后金军队兵临北京城下后,袁崇焕虽然率领援军在广渠门、德胜门等门外与后金军展开激战,多次击退了后金军的进攻,但他的这些努力并没有消除崇祯皇帝的疑虑。此时,后金又趁机使出反间计,故意散布谣言,说袁崇焕与他们有密约,是袁崇焕故意放他们入关的。崇祯皇帝本就多疑,听到这些谣言后,更是深信不疑,于是下令将袁崇焕逮捕下狱 。

己巳之变中,袁崇焕在军事调度上的失误,以及后金的反间计,共同导致了他的悲惨结局。他从一个备受尊崇的将领,瞬间沦为了阶下囚,等待他的将是残酷的刑罚和世人的误解。这一事件也成为了明朝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崇祯皇帝的视角

崇祯皇帝朱由检,这位在明朝末年登上皇位的君主,接手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江山。内有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外有后金势力虎视眈眈,朝堂之上党争不断,国库空虚,民生凋敝,可谓是内忧外患,风雨飘摇 。在这样的艰难处境下,崇祯皇帝急于寻找能拯救大明于水火的良将,袁崇焕的出现,曾让他看到了一丝希望。

崇祯元年,袁崇焕被崇祯皇帝召入宫中,商议辽东战事。袁崇焕满怀信心地许下了 “五年复辽” 的宏愿,这让崇祯皇帝大喜过望。在当时的情况下,“五年复辽” 的承诺犹如一剂强心针,注入了崇祯皇帝疲惫的心中。他仿佛看到了大明复兴的曙光,于是对袁崇焕寄予了极高的期望,给予他极大的权力,任命他为蓟辽督师,赐予尚方宝剑,在军饷等各方面全力支持 。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袁崇焕不仅未能实现 “五年复辽” 的目标,还在一系列事件中让崇祯皇帝的信任逐渐崩塌。首先是擅杀毛文龙事件,毛文龙虽有种种问题,但他毕竟是明朝的一员大将,驻守皮岛,对后金有着重要的牵制作用。袁崇焕未经朝廷同意,擅自将其斩杀,这无疑是对皇权的严重挑战。崇祯皇帝虽然当时没有立即发作,但心中已经对袁崇焕产生了不满和猜忌 。

而后金突破防线、兵临京畿地区,更是让崇祯皇帝对袁崇焕的信任彻底瓦解。袁崇焕身为蓟辽督师,肩负着保卫边疆、拱卫京师的重任,然而他负责的防线却被后金轻易突破,后金军队长驱直入,直逼北京城下,这让崇祯皇帝感到自己被背叛,颜面尽失。百姓惨遭屠戮,财物被洗劫一空,京城陷入了一片恐慌之中,崇祯皇帝的愤怒可想而知 。

再加上袁崇焕与后金私下议和的传闻,更是加剧了崇祯皇帝的怀疑。在那个时代,议和被视为软弱和背叛的象征,崇祯皇帝无法容忍袁崇焕在没有得到他明确指示的情况下,与后金进行议和谈判。尽管袁崇焕声称议和是为了争取时间备战,但在崇祯皇帝看来,这一行为充满了疑点,他开始怀疑袁崇焕是否有通敌卖国的嫌疑 。

己巳之变中,后金的反间计更是让崇祯皇帝对袁崇焕的怀疑达到了顶点。皇太极故意散布谣言,说袁崇焕与他们有密约,是袁崇焕故意放他们入关的。崇祯皇帝本就多疑,在这种情况下,他没有进行深入的调查,就轻易地相信了这些谣言,最终下令将袁崇焕逮捕下狱 。

从崇祯皇帝的视角来看,袁崇焕的种种行为让他失望透顶。他觉得自己被袁崇焕欺骗了,袁崇焕不仅没有实现 “五年复辽” 的承诺,还擅自斩杀大将、与敌人议和、导致防线被突破,这些行为都严重威胁到了明朝的统治。在崇祯皇帝心中,袁崇焕已经从一个寄予厚望的将领,变成了一个罪大恶极的叛徒,他必须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

案件背后的深层因素(一)明朝的政治腐败

明朝末年,朝堂之上党争激烈,政治腐败达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从万历朝开始,党争便愈演愈烈,以读书报国为宗旨的东林党人,在朝野上下拥有强大的政治势力,却也逃脱不了党同伐异的痼疾 。梃击案、红丸案和移宫案,这明末三大案,背后都隐含着官僚集团激烈的党争 。官员们为了本党派的利益玩弄权术,互相攻击、互相报复,整天为各种小事争吵不休,朝政被搅得混乱不堪 。

除了党争,明朝的官僚制度也出现了严重的腐败现象。官员贪污受贿成风,财政收入大量流失。例如,驿站本是为公文传递和官员出差提供便利的机构,却成了吏治腐败的滋生地。许多官员每到一个驿站都会进行敲诈勒索,官员子弟也肆意享用驿站资源,高额的接待费用,要么来自朝廷公费,要么搜刮自当地民脂民膏,给财政造成巨大负担,百姓苦不堪言 。

在这样腐败的政治环境下,袁崇焕的处境十分艰难。他作为一名将领,本应专注于军事事务,抵御后金的入侵,然而朝廷中的政治斗争却不断地干扰着他。他的军事决策常常受到各方势力的质疑和阻碍,他的战略计划也难以得到有效的实施。他主张与后金议和,以争取时间整顿军备,却遭到了朝中大臣的强烈反对,他们不顾实际情况,将议和视为卖国行为,对袁崇焕进行弹劾。而他擅杀毛文龙一事,也被政敌抓住把柄,大肆攻击,成为了他被处死的重要罪名之一 。

(二)信息不对称与谣言传播

在明朝末年那个信息传播极为有限的时代,信息的传递主要依靠书信、狼烟以及邸报等方式 。书信传递速度缓慢,且容易延误时机;狼烟虽能快速传递紧急信息,但内容过于简单;邸报则主要是官方发布的消息,传播范围有限,且信息的真实性和时效性也难以保证 。这种信息传播的局限性,使得百姓和崇祯皇帝很难及时、准确地了解到辽东战场的真实情况,也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土壤 。

己巳之变后,后金军队兵临北京城下,百姓们陷入了极度的恐慌之中。在这种情况下,谣言开始肆意传播。后金故意散布谣言,说袁崇焕与他们有密约,是袁崇焕故意放他们入关的。这些谣言迅速在京城中蔓延开来,百姓们不明真相,纷纷信以为真,对袁崇焕充满了愤怒和怨恨。而崇祯皇帝由于缺乏准确的情报来源,只能依赖东厂和锦衣卫等特务机构获取信息,这些机构惯于捕风捉影,使得崇祯皇帝更容易受到谣言的误导 。

当袁崇焕率领援军赶到北京城下时,百姓们看到的只是后金军队的突然出现和袁崇焕的姗姗来迟,他们不知道袁崇焕在辽东战场上的艰苦奋战,也不知道他为了救援京城日夜兼程的辛劳。在谣言的影响下,他们将所有的愤怒都发泄在了袁崇焕身上,认为他是卖国贼,应该受到严惩。崇祯皇帝也在谣言的影响下,对袁崇焕产生了深深的怀疑,最终下令将他逮捕下狱 。

信息不对称与谣言传播,让袁崇焕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他无法及时向崇祯皇帝和百姓们解释清楚事情的真相,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被误解、被冤枉,最终含冤而死 。

结论:袁崇焕是否冤枉

回顾袁崇焕的一生,他无疑是一位极具争议的历史人物。从他的军事成就来看,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的辉煌战绩,足以证明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在那战火纷飞的辽东战场,他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非凡的智慧,一次次击退了后金的进攻,成为了明朝边防的坚固屏障,让后金军队闻风丧胆 。他修筑的关宁锦防线,更是在明朝抵御后金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明朝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和战略空间 。

然而,他的一些行为也确实存在争议,给明朝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擅杀毛文龙,虽然本意是为了整顿军纪、统一指挥,但却破坏了明朝在辽东的军事布局,使得皮岛明军群龙无首,无法再对后金形成有效的牵制,后金从此得以肆意南下 。与后金议和的举动,虽然有着战略上的考量,如争取时间整顿军备、了解后金虚实等,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却触犯了朝廷的大忌,被视为软弱和背叛的象征,加剧了朝廷内部的政治斗争,也让他自己陷入了困境 。己巳之变中,他在军事调度上的失误,导致后金军队兵临北京城下,给明朝的京师带来了巨大的威胁,这也成为了他被处死的重要原因之一 。

再加上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党争激烈,官员贪污受贿成风,朝廷内部混乱不堪。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袁崇焕的军事行动受到了诸多掣肘,他的战略计划难以得到有效的实施。信息不对称与谣言传播,也让他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百姓和崇祯皇帝在谣言的误导下,对他充满了误解和怨恨 。

综合来看,袁崇焕的死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他确实存在一些失误,但被崇祯皇帝以 “通敌叛国” 的罪名处以凌迟极刑,无疑是冤枉的。他一心报国,为明朝的边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却落得如此悲惨的结局,实在令人惋惜 。

袁崇焕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他不是一个完美的英雄,也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叛徒,而是一个在历史洪流中挣扎的人物。他的命运,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 。这也提醒着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不能简单地以对错、善恶来评判,而应该全面、客观地分析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面临的困境以及做出的选择,这样才能更接近历史的真相 。

评论列表

Long
Long 13
2025-10-26 22:48
袁崇焕就算该杀也不是这样杀的,哪怕勒令自尽留个体面下场也比千刀万剐好。当时他的部下确确实实还在前线保家卫国的,可是后方却把主帅给剐了,要是祖大寿下限低一些当场投降清朝,那明朝立刻就会遭受灭顶之灾……从这件事就能看出崇祯的政治能力真的低得可怜。

大雨淅淅 回复 10-28 14:49
是的,没有团结一批人,搞得团队新都散了

颓废的人
颓废的人 5
2025-10-19 04:07
我觉得不算冤枉他!功是小功,当时的关宁防线集中了明朝大量精兵,一年几百万两军费,但凡是个稳重点的人,恐怕都能守住。过却是大过,光只是杀毛文龙这一点,就太没大局观了,东江镇可是毛文龙创立的啊,杀他肯定会引发东江镇动乱,而东江镇可是牵制后金的战略重点,更是后金征服朝鲜的屏障,如一根刺卡在要害处,这都被袁崇焕杀了!若说以成败来论功过,袁崇焕搞了这么多事,若是功成,大家也就捏着鼻子认了,但他最后也没复辽,反而让后金失了钳制,愈发壮大,还打进关内来了,他不死谁死!

笑看红尘人不老 回复 10-29 13:26
还有一件事即是私仇也是叛国罪,但没有列入十二罪当中,那就是派去与毛文龙商议粮饷之事的赵徐二人,前者赵佑与石城岛被杀,后者逃回,你毛文龙谈不拢,可以让赵徐二人回去,你杀人,这就是你的错了,私下与袁崇焕结仇还是小事,擅杀朝廷命官,你眼里还有皇帝吗?

笑看红尘人不老 回复 10-29 13:18
给袁崇焕洗地? 我看你是贪官之后吧?毛文龙被杀前,就已经冒领军饷了,向崇祯帝上报领饷人数一共有15万之多,实际只有58000之数,因此崇祯帝他骂他虚报人数,想多拿军饷,而且毛文龙在袁崇焕被中了离间计的崇祯帝杀了之后,其子上奏为其父毛文龙平反,崇祯帝不允,直至到明朝灭亡,乃至南明时期,到整个清朝都没给毛文龙平反,你还敢说毛文龙没罪?

大雨淅淅 回复 10-19 21:59
总结到位,毛文龙挺好的一个,后金的搅屎棍,直接被袁崇焕给杀了

夏意正浓
夏意正浓 2
2025-10-20 10:12
反正我不觉得他是英雄!

大雨淅淅 回复 10-21 22:46
害了大明

笑看红尘人不老
笑看红尘人不老 2
2025-10-22 12:49
当然冤枉啦,崇祯在铲除魏忠贤之后,又重用太监,这就是亡国之兆,听信谣言,杀掉忠臣袁崇焕,加速明朝的灭亡,就算袁崇焕不死,粮食也供应上了,也坚持不了几年,最后还是要灭亡。

龍曦う羽 回复 10-27 23:45
抛开罪名不谈,你就没有错吗[笑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