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0 月 29 日,南方都市报报道,从 “盲目等车” 到 “精准预约”,网约公交车正成为城市出行新潮流。陕西宝鸡高新区率先试运营该模式,覆盖 8.8 平方公里区域内 181 个站点,市民通过 “宝鸡行 APP” 选定上下车点,即可享受公交直达服务,单人单次 3 元、两人同行 5 元的低价优势,让不少市民直呼 “比网约车划算,像打车般便捷”。

宝鸡市公共交通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杨儆介绍,当地投入 10 辆 13 座小型网约公交(核载 20 人),支持约车与拼车两种模式,日均预约量超 1200 人次,其中拼车订单占比约五成。与传统公交相比,网约公交日均单车载客里程从 200 公里降至 150 公里,减少 25% 无效空驶里程,有效压缩运营成本。不过,受限于调度效率,目前乘车成功率仅超五成,部分乘客因等待时间较长取消订单。
宝鸡的尝试并非个例。自 2022 年起,东莞、成都率先试点网约公交;截至 2025 年,全国已有广州、珠海、合肥、重庆等十余个城市跟进,日均最高接单量达 7600 人次。各地模式各有侧重:
定制公交型:部分设固定线路,部分无固定路线,预约人数达标即发车,如北京南站试点的 “五环内往返合乘公交”;
区域固定型:聚焦景区、大学城等场景,固定线路 + 随叫随到,节省出行时间;
灵活穿梭型:无固定线路与站点,类似网约车,覆盖传统公交盲区,宝鸡、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等后发试点多采用此模式。其中,横琴于 2024 年 3 月上线全域动态网约公交,通过微信小程序匹配拼车订单,服务全岛 87.1 平方公里;东莞更推出 “1 元网约公交”,成为全国低价试点标杆。
公交行业危机:客流量腰斩,亏损成常态网约公交的兴起,源于各地公交集团面临的生存困境。过去十年,公众出行方式多元化冲击下,地面常规公交客运量持续下滑,叠加新冠疫情影响,2024 年全国公共汽(电)车客运量仅 386.7 亿人次,较 2019 年的 691.76 亿人次近乎腰斩。同时,免票群体占比居高不下,以河北邯郸为例,2024 年公交免票人次占比达 65%,票款收入难以覆盖运营成本。
数据显示,国内公交单位里程成本为 5.7 元,而票款收入仅 3.2 元 / 公里,2024 年行业总运营成本超 2000 亿元。高度依赖财政补贴的公交企业,近年频繁陷入运营危机:2023 年河北保定因补贴不足暂停多条线路,湖南衡山县宣布全城公交停运;北京、广州等一线城市也多次调整或暂停线路,寻求成本优化空间。

为扭转亏损局面,各地公交集团除试水网约公交,还积极探索 “公交 +” 多元业态,盘活现有资源创收:
跨界经营:济南公交鼓励司机、乘务员直播带货,销售公交文创与加油卡;邯郸公交将场地出租作为无人机驾驶培训基地,2024 年非票务收入超百万元;南京公交与顺丰合作,开展 “公交 + 快递” 城乡农产品运输;
特色服务:湖北襄阳推出《射雕》武侠主题文旅公交,成为网红打卡点;宝鸡公交拓展广告、驾驶员培训、车辆维修租赁、旅游等业务,2024 年非票务收入突破 3000 万元;
精简提效:邯郸公交近三年实施人事改革,通过 “荣休计划”“离岗安置” 优化队伍,对外分流 190 人,承接物业服务、学校配餐等业务,以 “副业养主业”。

尽管多元业务成效初显,但公交的公益属性决定其仍需财政支撑。以宝鸡为例,作为 “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2024 年财政补贴达 1.87 亿元,较往年大幅提升。当地创新采用 “基础补贴 + 绩效奖励” 模式,先拨付 85% 补贴,剩余 15% 根据年度考核结果发放,并定期评估补贴标准,确保资金高效利用。此外,宝鸡市交通运输局还为公交集团争取到 87 台新能源车辆以旧换新补贴、200 台车辆购置贴息贷款,缓解硬件更新压力。
广州公交集团 2024 年成为国内首家营收破百亿的公交企业,利润总额过亿,但多数城市公交仍需依赖财政 “兜底”。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城市交通中心主任程世东建议,“十五五” 期间城市政府应聚焦 “性价比高” 的举措,如优化路权划分、引入社会资本运营 “最后一公里” 接驳服务,在保障公益属性的同时,让财政资金发挥最大效用。
目前,全国每天仍有 1 亿人次选择公交出行。网约公交与多元业务的探索,为公交行业注入新活力,但如何在 “便民、降本、创收” 间找到平衡,仍需各地持续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