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约:4161 字
阅读时间约:7 分钟
本文章节:
01、“医者难自医”揭露国内外精神医学的困境
02、执迷于生物学因素:一条走不通的死胡同
03、症状学诊断的局限性:8名正常人被“精神病”
04、C-PTSD的提出,意味着心理创伤开始被重视
05、如何破局?“精准精神心理学”是新方向
01、“医者难自医”揭露国内外精神医学的困境
最近,国际精神心理领域一颗璀璨的星辰陨落了。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精神病学副教授、医学博士——诺兰·威廉姆斯自杀离世,年仅42岁。

威廉姆斯,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的妻子说,威廉姆斯跟家人关系融洽,热爱事业与生活,在亲友眼中,他是个积极、阳光的人。
可是,他却突然自杀了!
这说明,威廉姆斯极有可能患有“微笑型抑郁症”,但一直隐藏自己的痛苦,甚至骗过了最亲近的妻子!
那他到底为什么自杀?
其中一个令他痛苦的来源,是事业上甚至使命感的严重受挫——他对自己的研究成果非常失望,甚至发现这个方向其实是死胡同,是“海市蜃楼”。
而他此生想要彻底改变精神疾病的治疗格局,向患者提供精准化、个性化治疗的使命感根本无望!
威廉姆斯是典型的临床科学家,有严谨的实验设计与科研能力。
然而,如果“点错了科技树”,努力的方向错了,即便方法再科学,也无法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威廉姆斯自杀的消息,还给无数精神心理障碍的患者及家属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冲击。
在国内大众眼里,如果全世界的精神心理领域有“鄙视链”的话,西方发达国家肯定是站在最顶端的,而美国又是顶端中的顶端(其实并不是)。

精神心理领域的“鄙视链”
而威廉姆斯是美国最顶尖的精神科专家,却连自己都治不好!
说实话,很多患者、家属知道这个消息时,后脊背是发凉的,心跳仿佛都静止了,然后是无尽的绝望:
权威专家都自杀了,那其他患者还有得救吗?
将军都弃械投降了,士兵们还能有信心和士气吗?
这起“医者难自医”的困境,其实是国内外主流精神医学的现状缩影,简单来说就是5个字——治标不治本!
很多健康人群可能会不信,觉得我把国内外主流精神医学也贬得太低了;
但只要你们问问那些久治不愈的抑郁症、双相障碍患者和家属,就会知道情况就是这么残酷,这么让人无奈。
以下结合精准精神心理学的高效知识,谈谈国内外主流精神医学界的bug。
02、执迷于生物学因素:一条走不通的死胡同
要治好一个病,最好的方法就是找到这个病的根源,然后斩草除根,妙手回春。
一直以来,国内外主流精神医学从业人员都知道这个道理。
他们孜孜不倦地寻找抑郁症、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等常见精神心理障碍的真正根源。
只不过,他们点亮的科技树是“基因遗传”。
上世纪80年代,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顶级科学家发起了“人类基因组计划”,花了30年的时间,投入了大量资金,终于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图谱。
很多人不知道,这个计划最初的目的之一,是想找到精神分裂症等精神障碍的“致病基因”。因为当时有好几个顶尖科学家的家人,都罹患了这个病。
有一说一,“人类基因组计划”非常有意义,人类的基因组测序也已经早就完成了,这对于很多单基因疾病的诊治、药物研发有积极作用。
可是,对于主流精神医学人员来说,这非常尴尬——因为压根儿就没找到所谓的精神障碍“患病基因”。
这么多年过去了,已经有很多国外顶尖学者意识到不对劲了:
我们花了那么多人力、物力,努力研究了那么久,最终竹篮打水一场空,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会不会根本就不存在精神障碍的“致病基因”?寻找的方向是不是出错了?
可与此同时,国内主流的顶级精神科专家,以及华大基因CEO尹烨,却对此集体缄默,未置一词。
现在,威廉姆斯自杀的悲剧再次敲响了警钟,再次把精神医学界的问题暴露出来,希望国内外主流精神心理从业人员要正视问题,别再当鸵鸟了!
长期以来,国内外主流精神医学总是盯着“生物学因素”不放,尤其是“精神病学”,简单粗暴地把人当成一台机器,这犯了哲学上“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
这个错误已经延续了几十年了,不能一错再错了!
如果还要执迷不悟地沿着这条歧途走下去,只会离精神心理障碍的真相越来越远。
03、症状学诊断的局限性:8名正常人被“精神病”
既然,国内外主流精神医学一直没找到精神心理障碍的真正病因,那大夫们怎么下诊断,怎么治病?
答案很简单——用“症状学诊断”,看症状、贴标签;治疗只对症,治标不治本。
国际上正在使用的、最权威的2大诊断体系中(DSM-5、ICD-11),绝大部分都是“症状学诊断”。

DSM5、ICD11书籍图片
这时候,很多问题就来了。
比如,大部分患者的症状是动态变化的,会随着病情的发展、生活中遇到不同的事情而改变。
比如小明在1月份时去看病,那时他出现了重度抑郁发作,精神科大夫给他下了个抑郁症的诊断;
可到了6月份,他遇到一些令他非常焦虑的事,出现了强迫症状,那精神科大夫可能就会改诊断为强迫症;
到了12月,小明的病还没好,他的脾气变得越来越暴躁,在家砸东西,主流精神科大夫一听,很可能又会认为他其实是得了双相障碍,变成重性精神病了。
患者在不同时期就诊,又或者看的大夫不同,诊断可能就会有所不同。
还有,如果患者刻意隐瞒症状,又或者假装有某些症状,主流精神科大夫很容易会被带跑偏,出现误诊。
最常见的就是“微笑型抑郁症”患者,他们擅长伪装、掩饰,且表面上社会功能正常,很难被精神科大夫识别出来。
还有,1969年,心理学家David Rosenhan进行了一项独特的实验,让8名正常人“卧底”精神病院。
这8名正常人通过伪装,全部都被当时的精神科医生确诊为精神疾病,把医生护士耍得团团转。
几十年过去了,国内外主流精神医学现在还是停留在“症状学诊断”上。
而且,DSM-5还加入了“谱系化”的概念,双相障碍、孤独症的诊断范围被进一步扩大。
你说要是国内外主流精神科大夫最后能把患者治好,那诊断到底是什么,咱们可以不计较;
可扎心的是,国内外主流精神医学只管贴标签,还经常贴个很吓人的标签,却拿不出真正高效、深入的治疗方法!
这种现状,真是让患者、家属感到绝望。
所以很多患者到最后都不想去看病了,看了也没用,还要被主流精神科大夫狠狠打击,何必自讨没趣呢?
还有某些精神心理障碍,比如性别烦躁,国外主流精神医学一直缺乏有效疗法,那怎么办呢?
解决问题的思路非常清奇——没办法,干脆将其“去病化”,打不过就加入,还美其名曰这是LGBTQ+群体的个人权利!
04、C-PTSD的提出,意味着心理创伤开始被重视
幸好,这几年,“症状学诊断”的问题也不是完全没有改善。
2018年,世卫组织发布的《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第11版(ICD-11)中,提出了一种新的精神障碍——C-PTSD(复合性创伤后应激障碍)。
这是国外主流精神医学里少见的病因学诊断,并于2022年正式生效。
C-PTSD的提出是个里程碑,这意味着国内外主流精神医学界终于开始重视心理创伤的存在了。
在国外主流精神医学里面,本来就有一个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
不过,PTSD关注的仅仅是危及生命的重大心理创伤,覆盖面太窄了。难道非要差点儿闹出人命,才能算得上心理创伤吗?
很多生活中看似不严重的事件,其实都有可能对当事人造成心理创伤!
而C-PTSD关注的,就是中等程度的心理创伤,尤其是个体在人际方面受到的心理伤害。
重视心理创伤了,就意味着路走对了。
国内外主流精神医学离精神心理领域的“第一性原理”,又迈进了一步!
只不过,这仅仅是个开头,因为国内外主流精神医学还没有找到精准、深入、高效修复心理创伤的方法。
就好比你看见那里有一把锁了,锁后面就是真正的康复,可你就是不知道钥匙在哪里。
虽然这比看不到锁的时候稍微好一些,但仍然让人着急无奈!
05、如何破局?“精准精神心理学”是新方向
那么,国内外主流精神医学界该如何打破现状,找到真正的出路?

此图为AI生成
第一,从业人员要勇敢地承认自身的不足、甚至是承认过去的无知!
这没有什么可羞耻的、可丢脸的,内心真正自信而强大的人,才敢于自我反省,并懂得保持谦卑。
而且,如果国内外主流精神科医生能坦然面对国内外主流精神医学的局限性,跟患者和家属说实话,这反而能够赢得他们的尊重。
精神科医生还可以将“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结论告诉患者及家属,不存在什么精神障碍“致病基因”,这反而能降低他们的焦虑,免于恐惧。
第二,主流精神科的“三板斧”: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保护性约束不是毫无意义的,可以继续使用,但要更注重患者的心理感受。
简单来说就是,主流精神科大夫、护士要要意识到心理创伤的存在,更要意识到患者的心理创伤容易被激活,别不经意间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恶化病情!
第三,加强对C-PTSD的深入研究,而且要把主要精力放在“精准精神心理学”上,实现真正科学、精准的精神医学。
但是,国内从业人员不要想着这要靠西方发达国家牵头来做,这是不切实际的。
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是2013年出版的,DSM-6估计会在2028年出台。
现在都2025年了,还剩3年,精准精神心理学的突破性进展肯定难以被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看见,根本来不及被纳入DSM-6。
那DSM-7呢?按正常的规律,估计要等到2043年。
而世卫组织颁布的ICD-11是2022年生效的,如果要等ICD-12出台,按正常的规律,估计也得15年,也就是2037年,还需要绝大部分跟DSM-6保持一致。
这样一看,要等到猴年马月,黄花菜都凉了。
病一直治不好,病人很绝望,精神科大夫也很绝望,会出现严重的职业倦怠,甚至是重度抑郁发作,像诺兰·威廉姆斯那样走上绝路!
所以,国内精神科医生一定要跳出固有的框架,别再盲目追随所谓的西方发达国家的精神医学,才能更加豁然开朗。
我们晴日已经率先打开了“精准精神心理学”的大门,能深入到人的内隐记忆层面,去理解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
有朝一日,我们会牵头制定“精准精神心理学”甚至“精准心身医学”的诊断标准,让更多精神科医生学习到精神心理领域的“第一性原理”。
过去,“微软认证体系”获得全球90多个国家的认可,成为该领域技术认证的标杆;
未来,我们晴日推动的认证体系,也将走向该领域金字塔的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