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被动反抗:“躺平”背后的职场理性与权力博弈

当越来越多的体制内人员选择“躺平”,这不仅仅是个体的消极退缩,更是对畸形工作生态的一种理性回应。“每天上班就是按部就班,

当越来越多的体制内人员选择“躺平”,这不仅仅是个体的消极退缩,更是对畸形工作生态的一种理性回应。

“每天上班就是按部就班,不争不抢,不出风头也不落后。”一位在机关工作十年的科员这样描述他的“躺平”哲学。

在他看来,与其在毫无意义的内耗中挣扎,不如在认清自身能力边界后选择一种更为舒适的工作节奏。

近年来,“躺平”现象在体制内引发广泛关注。2023年,某地一次调整8名“躺平式”干部,引发社会对这一现象的集中讨论。

而这些干部的“躺平”,往往表现为在其位不谋其政,不实干不担当,工作中被动应付、拈轻怕重。

01 躺平的多种面孔:是消极放弃还是理性选择?

“躺平”一词源于网络,意指放弃追求事业上的进步和成功,转而追求一种低欲望、低压力的生活方式。在体制内,这一现象呈现出更为复杂的面貌。

仔细分析发现,选择躺平的干部各有原因。有的干工作带有很大功利性,“无利不早起”;有的能力本领欠缺,缺乏应对能力;有的则因升迁无望,产生懈怠心理。

在表面消极的背后,躺平实则是个体对不合理体制的理性回应。当晋升通道受阻、工作缺乏实际意义、形式主义泛滥时,选择躺平成为了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有分析指出,躺平心态是年轻人对自我价值和生活意义的重新审视。在面对社会压力和焦虑时,躺平成为他们调整心态、寻求内心平静的一种方式。

02 体制内的现实困境:个体理性与集体非理性的碰撞

体制内的躺平现象背后,存在着深刻的制度性原因。一些地方和单位标杆树立不清晰、用人导向不鲜明,为躺平提供了“温床”;有的单位在教育、管理、监督等方面存在漏洞,为躺平提供了土壤。

更值得注意的是,基层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形式主义严重。“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许多基层干部迫于任务压力产生了消极怠工思想,完成任务流于形式。

责任岗位分工不明确也是关键因素。遇到难事就推三阻四,撇清责任,害怕承担风险。这种情况下,“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的观念被一些干部当成明哲保身的法则。

一位观察者指出:“当员工开始‘精准摸鱼’——卡着监控死角休息、拖延时间、集体消极低价值工时费,这不是懒惰,而是对扭曲规则的反向驯化。”

03 领导的权力游戏:为何见不得手下过得舒服?

领导对躺平的零容忍,往往源于其对控制权的维护需求。管理层有时会刻意纵容恶性竞争,其收益链条清晰可见:通过转移矛盾,鼓励员工举报同事“消极怠工”,将劳资冲突转化为工人内斗。

更为隐蔽的是,一些领导通过压榨新人完成基础工作,自己则专注于向上级汇报“成果”,甚至将团队创意据为己有。这种“成果盗窃”的现象在企业中层尤为普遍,被戏称为“周报搬运工”。

权力阶层通过控制信息流和话语权,将职场异化为“功劳向上集中,风险向下转移”的角斗场。在这样的环境下,领导自然无法容忍下属的“轻松自在”,因为这可能削弱其控制能力。

04 恶性循环的代价:个人、机构与社会的三输局面

躺平现象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觑。“躺平式”干部在工作中推诿扯皮、敷衍塞责,导致办事效率低下,加大群众办事难度。一名干部如果在任期内选择躺平,意味着一个地方或部门几年内很有可能停滞不前,影响地方或部门长远发展。

当躺平成为一些干部的常态时,会对其他干部产生负面影响,从而造成更大面积的躺平,严重败坏干部作风。这种现象的扩散效应最终会导致整体行政效能下降。

从更广泛的视角看,躺平文化可能导致社会生产力下降,创新活力减弱。同时,年轻人普遍躺平,不利于社会阶层流动,加剧社会贫富差距。高学历群体闲置会加剧人才供需错配,影响社会创新活力,长期可能拖累经济发展。

05 破解之道:从权力压制到制度重建

根治躺平顽疾需要多管齐下。一方面,要切实贯彻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导向。完善考核评价机制,严格落实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人事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突出实绩导向。

同样重要的是建立合理的容错机制。山东某市一街道办事处为帮助辖区内装修市场尽快通电,实行特事特办,虽被查出程序未按规定来,但考虑其目的是保障租户经济利益,符合容错免责情形,故不予以问责。

这样的案例表明,只要初衷、目的、效果是为民服务,应该给予一定空间。

那些选择“躺平”的干部,曾怀揣理想进入体制,渴望有所作为。他们中许多人依然保留着才能,只是这些才能正被日益复杂的行政程序和办公室政治所埋没。

正如一位观察者所言:“当制度不再强迫人们陷入无意义的内耗,当评价体系能够识别真正的贡献而非表面的忙碌,‘躺平’这一被动反抗才会失去其存在的土壤。”

唯有重建健康的工作文化,才能让体制内的每个人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 #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