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男性健康领域,前列腺癌正逐渐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困扰全球男性的重要健康问题。
中国每年新增前列腺癌病例超过13万,死亡近5万,发病率已位居我国男性恶性肿瘤的第6位,死亡率第7位。更可怕的是,80%的前列腺癌患者在确诊时已进入中晚期。
这颗形如栗子、重量仅约20克的微小器官,为何会成为男性健康的“隐形杀手”?又该如何科学应对?
前列腺癌:不是"老年病",而是"隐形杀手"很多人以为前列腺癌是"老年病",只发生在70岁以上的老人身上。这是最大的误区!
医学数据显示:
1. 前列腺癌发病高峰在70-80岁,但43%的家族遗传型患者在55岁前就发病。
2. 2022年全球新增病例146万,中国2022年新增13.4万例。
3. 早期前列腺癌5年生存率超90%,晚期却不足30%。
前列腺癌不是'老年病',而是'沉默病'。"它早期几乎无症状,就像潜伏的刺客,等你发现时往往已深入腹地。"
为什么前列腺癌这么危险?
1. 前列腺癌细胞依赖雄激素受体(AR)活性,这是治疗的主要靶点。
2. 但约10%-20%的晚期前列腺癌会在5年内发展为去势抵抗前列腺癌(CRPC),且至少84%的CRPC患者在确诊时已出现转移。
3. 耐药性是最大挑战,尤其是AR剪接变体AR-V7,被认为是与CRPC最相关的变体。

前列腺癌早期几乎无症状,但有"无声信号"值得警惕:
1. 早期潜在信号(需警惕):
2. 尿频、尿急,尤其是夜尿增多(>2次/晚)
3. 排尿费力、尿流变细、尿程缩短
4. 尿不尽感、尿后滴沥
中晚期典型症状(立即就医):
1. 血尿、血精
2. 会阴部、下腹部或腰骶部疼痛
3. 无法解释的骨痛(腰背痛、髋部痛)
4. 体重下降、乏力
记住: 50岁以上男性,出现以上症状,不要忍、不要拖,立即到泌尿外科就诊!

了解前列腺癌的危险因素,有助于识别高风险人群:
1. 年龄:最大风险因素。50岁后风险显著增加,65岁以上患者占全部病例的约三分之二。
2. 家族史:直系亲属(父亲或兄弟)患有前列腺癌,风险增加2-3倍;如有两位以上亲属患病,风险提升至5-10倍。
3. 基因:BRCA1/2基因突变(与乳腺癌相关基因)也会增加前列腺癌风险。
4. 种族:非裔男性发病率最高,亚洲男性相对较低。
5. 生活方式:高脂饮食、肥胖、吸烟、过量饮酒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有研究显示,我国男性前列腺癌发病率虽低于西方国家,但确诊时晚期患者比例更高,这可能与筛查意识不足有关。

诊断前列腺癌主要依靠:
1. 直肠指诊:医生通过手指检查前列腺大小、质地和结节。
2. 血清PSA检测: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是筛查"金标准"。
3. 经直肠前列腺超声:观察前列腺结构。
4. 盆腔MRI:精准定位肿瘤。
5. 前列腺穿刺活检:确诊"金标准"。
关键真相:
1. PSA正常≠无前列腺癌,PSA升高≠一定有癌症。
2. 50岁以上男性,每年做PSA检测+直肠指诊,是早期发现的关键。
3. 有家族史者,40-45岁就应开始筛查。
数据说话: 早期发现的前列腺癌,5年生存率超90%;晚期发现的,5年生存率不足30%。

前列腺癌治疗已进入“精准医疗”时代,需根据患者年龄、健康状况、肿瘤危险分级分期等因素综合决定:
1. 积极监测:适用于极低危和部分低危患者,定期密切随访,仅在疾病进展时介入治疗。
2. 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主要针对局限期前列腺癌,通过开放或微创手术(包括机器人辅助)完整切除前列腺,有望彻底清除肿瘤。
3. 放射治疗:包括外放射和内放射(布拉格治疗),对早期患者疗效与手术相当。
4. 内分泌治疗:通过降低雄激素水平或阻断其作用,抑制前列腺癌生长,是晚期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
5. 其他治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用于晚期或耐药患者。
选择治疗方案时,患者应与医生充分沟通,综合考虑治疗效果与可能的生活质量影响(如尿失禁、勃起功能障碍等),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决定。

第一招:健康生活方式,从源头阻断
饮食:减少高脂饮食,增加番茄、西兰花等富含番茄红素和抗氧化物质的食物。
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
控制体重:肥胖是前列腺癌风险因素之一。
第二招:定期筛查,早发现早治疗
50岁以上男性:每年做PSA检测+直肠指诊。
有家族史者:40-45岁开始筛查。
有症状者:立即就医,不要等待。
第三招:了解家族史,提前预警
如果父亲、兄弟患前列腺癌,你的风险增加3-5倍。
40岁前有家族史,应提前到泌尿外科咨询。
面对这个男性健康的“隐形杀手”,我们既不必过度恐慌,也不能掉以轻心。提高防范意识,了解相关知识,定期进行专业检查,才是守护前列腺健康的最佳策略。
如果您属于高风险人群或已出现相关症状,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战胜前列腺癌的不二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