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袁隆平院士找到海水稻之父陈日胜,邀请他加入团队,没想到 陈日胜却拒绝了袁老。“我们方向不同,我必须对我的投资人和团队负责。 1986年的一个普通日子,陈日胜外出游玩时,路过一处茂密的芦苇地。就在他准备继续前行时,一个细节猛然勾起了他的注意力——在那片绿意盎然的芦苇丛中,竟隐约可见一株高高挺立、颇为格格不入的植株。 它足足有1.6米高,干瘦笔直,顶端更是结出了一串密集的小穗。作为一名合格的农学博士,他对这株神秘植物的渊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全然忘却了此行的目的,陈日胜迫不及待地冲进芦苇地,小心翼翼地将那株离奇植物整株连根拔起。 待到回到家中,陈日胜展开了对这株植物的全面研究。 原来,这株外表酷似水稻的神奇植物,其实就是传说中能在咸淡水中均能生长的"海水稻"! 我国幅员辽阔,盐碱化土地遍布各地,总面积高达十几亿亩,相当于现有可耕种土地面积的80%。然而,由于严重的土壤盐碱化问题,这些土地很难在上面种植普通的淡水稻种。海水稻的发现无疑给了这些贫瘠地带一线生机。 开始日以继夜地投入研究,孜孜不倦地驻足实验室和田间地头,希望能尽快掌握这种珍稀物种的全部生长规律。 然而,作为一名默默无闻的农业科研工作者,陈日胜很快就遇到了重重阻力。由于缺乏足够的国家经费支持,他的科研条件相当艰苦。实验室设备陈旧简陋,田间试验用地也捉襟见肘。资金短缺的严峻问题,几乎让他的研究工作陷入了停滞。 为了筹集足够的研究经费,他不得不拿出自己全部的家当,甚至连自己仅有的那间小房子也被卖掉了。 期间,他再三被亲朋好友劝阻放弃,也曾被同行同事们嘲笑为"无用功"。在1991年,陈日胜迎来了自己努力的第一个重大突破!经过无数次的反复试验,他终于成功培育出了可以大面积种植的海水稻品种——"海稻86"! 对于默默无闻的陈日胜来说,这无疑是最大的肯定和荣誉。从此,他被广为人知,被亲切地称为"中国海水稻之父"。而海稻86的成功,更是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到了袁隆平耳中。 作为陈日胜的恩师,袁隆平对这位学生取得的非凡成就感到无比欣慰和自豪。在他看来,陈日胜完全具备了成为杰出农业科学家的潜质。为了给予陈日胜更好的发展平台,袁隆平亲自找到了他,希望能把他纳入自己手下的研究团队。 出乎袁隆平的意料,陈日胜却婉言谢绝了他的好意。"绝了他的好意。"谢谢老师对我的赏识,您的提议我心怀感激。但是恕我无法加入您的团队。我们的研究方向并不完全一致,而且我也有自己的团队,必须为他们和我们的投资人负起责任。" 面对恩师的劝说,陈日胜的态度十分坚决。他深知自己所肩负的使命远比个人得失重要得多。即便在极度困顿的情况下,他也从未想过利用这个机会获取私利,或是改变自己研究的初衷。 之后的岁月里,陈日胜带领着自己的团队,继续沿着原有的方向孜孜不倦地努力。他们放弃了加入袁隆平团队可能获得的各种利益,但从未动摇对事业的追求。 就这样,在艰苦的条件下,陈日胜的团队成功选育出了越来越多适合各地区种植的海水稻新品种,使之能在更广阔的盐碱化土地上遍地开花。这一切成就,正是源于陈日胜对事业的执着和对人民利益的无私奉献。 也正是这份坚韧不拔的精神,让陈日胜最终成为了"缓解粮食短缺"事业的先驱者。
2016年,袁隆平院士找到海水稻之父陈日胜,邀请他加入团队,没想到陈日胜却拒绝
红色的史纪
2024-03-12 10:39:57
0
阅读:1048
千里江山
都是英雄
努力的小梁
1986年,陈日胜就发现了一种可以抵抗海水盐碱性的野生水稻,并开始了长期的培育工作。然而,这项工作并不轻松,虽然海水稻有着天然抗虫、不需化肥等优势,却也面临着比如收割困难、不抗倒伏等问题。这也是为何,虽然陈日胜苦苦研究了多年,却仍然未能进入商业化种植的原因。幸运的是,陈日胜的研究引起了袁隆平院士和农业部的关注,最终成为了国家级项目!
用户64xxx35
海水稻是他发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