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产队那个年代,农民穷得叮当响,城市里的亲戚见了农村亲戚就像见了瘟神,怕他们上

特友谈文化 2024-06-03 13:43:26

在生产队那个年代,农民穷得叮当响,城市里的亲戚见了农村亲戚就像见了瘟神,怕他们上门要钱、要粮。那时候,不是亲情淡薄,是穷得骨头都快散架了,连带着尊严也被踩在了脚底下。城市亲戚那股瞧不起人的劲儿,真叫一个扎心。 在我小时候的生产队年代,农民的日子真是穷得叮当响。那时候,家里有几亩薄田,种点儿小麦、玉米,家里的日子却始终紧巴巴的。那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家生活都不富裕,但农村和城市的差距特别大,特别是在1970年左右,那时候,我常听大人们说起国家统计的农村人均年收入只有几十块钱,而城里人能达到几百块,简直天壤之别。 我记得有一年冬天,大约是1972年吧,我爸爸的堂哥从城里回来探亲。他穿着一件呢子大衣,脚上还蹬着皮鞋,一进门,妈妈就赶紧把唯一的一条炕毯铺在地上,让他坐。那时候,我们家的地板是土的,一下雨就泥泞不堪。堂哥一边喝着热茶,一边随口问了句:“你们今年收成怎么样?”妈妈苦笑着说:“还行,能勉强吃饱。”其实,那年庄稼因为旱灾欠收,家里的粮食刚够撑到过年。 堂哥一听,神色有些不耐烦,随即说:“城里米面都涨价了,我回去也不容易。”当时,我还小,不懂这话的意思,后来才明白,城里人是怕我们这些穷亲戚找他们要钱要粮。我爸见状,赶紧打岔,说:“我们不要紧的,你放心。”堂哥听了这才稍微放下心来。 过了几年,到了1976年,国家的政策有了些许变化,农村的日子稍微好了一点,但依旧是很艰难。那年,我上初中了,学校离家有十几里地,每天要步行一个多小时。冬天寒风刺骨,我穿着妈妈亲手缝的棉衣,棉花少得连缝针的印都看得见。每次走到学校门口,我都把衣服拉紧一点,怕被城里来的同学看到笑话。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实行,农民终于有了自己的土地。这一年,家里的收入有了明显的改善。爸爸买了一台旧的手扶拖拉机,妈妈也在村里办了个小豆腐坊,日子开始有了些盼头。 尽管如此,城乡之间的差距依旧存在。记得有一年,我的大伯从城里回来了,他在城里工作,穿着西装革履,看起来特别体面。他一进门就说:“你们现在日子好过了吧?怎么还这么破旧?”这话刺得我心里一疼,但也只能苦笑。那时候,我已经开始上高中,学费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每个月的生活费也得精打细算。 到了1983年,乡里开始修路,通了电,家里的生活条件有了更大的改善。那年,家里装上了电灯,妈妈高兴得一晚上没睡,拉着我爸说:“以后再也不用点煤油灯了。”虽然我们家还没有电视机,但电灯已经是天大的变化了。 再往后,国家的改革力度越来越大,农村的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86年,我大学毕业,回到家乡,看到村里很多人家都盖了新房,有些甚至还买了摩托车。那时候,我觉得我们的日子终于有了盼头,农村也有了自己的希望。 时光飞逝,如今再回想起那些年,虽然生活艰苦,但也充满了奋斗的汗水和希望的光芒。现在的农村早已不可同日而语,村里通了公路,家家户户都有了自来水和宽带,年轻人也纷纷出去打工,挣了钱回来盖新房、办企业。 回望过去,那些艰苦的岁月虽然令人心酸,但也让我们这一代人更加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如今,城乡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我们农村人也有了更多的自信和尊严,再也不用看城里亲戚的脸色了。我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这才是最值得骄傲的事情。 ——【本文完】—— #聊聊农民的辛劳# #老农民真的好难# #忘不了农民的苦# #农民是真苦啊#

0 阅读:5
特友谈文化

特友谈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