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高考,生活如常,现在却大搞“高考护航静音行动”。建筑企业夜间停工,餐饮行业不

特友谈文化 2024-06-07 20:44:29

以前高考,生活如常,现在却大搞“高考护航静音行动”。建筑企业夜间停工,餐饮行业不吆喝,商户不叫卖,车辆不按喇叭,甚至私家车、公交车免费接送考生。搞得阵势越来越夸张,试问,这些温室里的花朵,真的需要掐灭人间烟火气才能考上理想大学吗?如此大张旗鼓,真的有必要吗? 每年一到高考季,我总是感叹如今的阵势比过去夸张了许多。记得我高考的时候,生活一切如常,邻居家装修,街上依旧吆喝,公交车鸣笛,餐馆生意红火。那时候,我们在吵闹中也能静下心来复习,努力备战。可如今,“高考护航静音行动”搞得是风风火火,不仅建筑企业夜间停工,餐饮行业不能吆喝,沿街商户不叫卖,甚至连过往车辆都不能按喇叭,好像整个城市都要为考生停下来。这让我不禁要问,这样做真的有必要吗? 根据统计,2023年,全国高考考生人数达到了1291万人,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为了让这些考生能够顺利考试,各地纷纷推出了各种护航措施,不让建筑工地夜间施工,不让餐饮行业大声吆喝,不让沿街商户叫卖,甚至要求车辆不按喇叭。再看看交通方面,私家车、公交车、骑警、公安免费接送考生,这些措施听起来很贴心,但真的有必要做到如此夸张的程度吗? 有人可能会说,这是为了考生的利益,是为了让他们能够有一个安静的考试环境。确实,考生备考需要安静的环境,但我们是不是有点过于“呵护”了呢?我记得我们那时候,晚上复习到很晚,白天依旧能在吵闹的环境中集中精力学习。噪音确实影响一部分人,但完全掐灭人间烟火气,真的有助于他们吗? 让我们看看一些数据吧。以北京为例,2023年高考期间,北京市住建委要求全市所有建筑工地夜间停工,违反规定的项目将被严肃处理。结果,6月7日到8日,北京的建筑工地几乎全线停工。这意味着多少工人失去了几天的工资?这些工人也是生活在这个城市的普通人,他们的利益又有谁来保障?再看餐饮行业,为了配合“静音行动”,许多餐馆不得不降低音量,甚至关闭门店。以某餐饮品牌为例,其高考期间的营业额下降了近30%。商户叫卖声的消失,影响的不仅是考生的心情,还有这些商户的生计。 再看看交通方面的“护航”。北京市公交集团在高考期间推出了免费接送考生的服务,累计投入了300多辆公交车,接送考生超过万人次。虽然这样的服务确实解决了一些考生的出行问题,但这些公交车的运营成本从哪里来?骑警和公安的免费接送服务,也同样占用了大量的社会资源。这样一来,全社会都在为高考让步,但这种全面让步真的有必要吗? 说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每年高考结束后,都会有大量的文章讨论“高考后的放松”,比如考生如何去旅行,如何庆祝,甚至有的地方会组织高考后的狂欢活动。这让我觉得,我们是不是有点矫枉过正了?高考确实重要,但它只是人生中的一部分。我们不应该把高考看得过于神圣,更不应该让高考成为社会运转的唯一焦点。 再看看一些国外的做法。在美国,SAT考试被认为是相当于中国高考的重要考试,但在考试期间,社会并没有如此大规模的停摆。考生们需要在日常的环境中找到自己的学习节奏和备考方式,这样的环境可能更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应变能力。我们是否也应该借鉴这种做法,让我们的孩子在正常的社会环境中成长,而不是把他们过度保护在温室里? 我并不是说我们不应该为考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考试环境,而是想说,我们的做法是否有些过了头。与其让全社会为高考停摆,不如从教育的根本入手,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和适应能力。毕竟,走出考场,他们面对的将是更复杂的社会和更激烈的竞争。如果一直把他们保护在温室里,怎能应对未来的风雨? 此外,我们也应该考虑到那些受高考影响的普通人。建筑工人、餐饮从业者、沿街商户,他们也是城市的一部分,他们的利益同样需要得到尊重和保障。高考期间的停工、停业,对他们的生计影响是实实在在的。我们是否应该找到一个更平衡的方式,既能照顾考生的需要,又不至于影响到其他人的正常生活? 最后,我想说,高考只是人生中的一个阶段,不是全部。我们应该教会孩子们在各种环境中都能从容应对,而不是一味地为他们创造“真空”环境。社会也不应为了一次考试而停摆,毕竟,生活还要继续,城市还要运转。希望我们能找到一个平衡点,让高考既重要又不至于成为全社会的负担。毕竟,这个世界并不会因为一次考试而停止转动。

0 阅读:149

评论列表

爱的心情

爱的心情

5
2024-06-08 00:26

一切如常是最好的,突然改变环境,饮食,反而不利于发挥,

安拉之道

安拉之道

4
2024-06-13 14:37

我觉得高考没有中考重要

黄老邪

黄老邪

2
2024-06-11 05:02

没办法,中国的高考太重要了,

草露  无言 

草露 无言 

2024-06-08 17:01

越不重要越要搞得很重要!

特友谈文化

特友谈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