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身为“龙的传人”而自豪

醉易聊文学 2024-07-19 13:05:41
树是自然的诗 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众多未知和不确定性构成了其本质特征。尽管某些现象或事物的出现概率极低,但总有学者和研究者不懈地探寻其背后的答案。即便这些答案在当前的认知框架下尚显薄弱,甚至不足以完全说服所有人,仍然需要暂时接受它们作为结论的替代。这是因为,若轻易地断定某事物不可能存在或发生,便等同于以鲁莽的臆断自居,自命为知晓一切不可能之事的智者。 龙,作为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异生物,自古以来便在华夏民族的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成为了民族的象征与图腾。然而,这种在文化传统中备受尊崇的动物,实际上并非自然界中的真实存在。在学术界的广泛探讨与研究中,关于龙是否曾经真实存在的疑问,大多数学者持否定的观点。 在中国的历史文化里,人们对龙的崇拜可谓历史悠久且根深蒂固。辽宁查海古遗迹中发现的龙纹陶片,将龙文化的源头追溯至八千年前。在新石器时期,龙被赋予了崇高的象征意义,作为图腾动物受到人们的崇敬和祭拜。殷周时期,龙纹广泛出现在各种玉器和铜器之上,成为当时社会文化和宗教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至秦汉时期,龙形图案不但数量众多,而且龙的形态也基本定形,具备了鲜明的特征。龙的头、角、四爪以及尾都展现出鲜明的特征。 《龙:一种未明的动物》是著名学者马小星先生多年研究探索关于龙的文化和历史,作者步步求索,参阅大量史书记载和地方传说记录,另辟蹊径以龙是一种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动物为轴,书中内容观点独到,引人入胜。从史实里的记载到神话里的传说,从生物演化到环境变迁,把关于“龙”的传奇故事娓娓道来。 56个民族,各个民族都有自己崇拜的图腾,经过历朝历代不断地交流和融合,龙作为一种糅合的图腾,无疑与民族融合传统相契合,如果要寻找一种动物和一种图腾来代表这个不断融合和发展的大一统国家,那一定是非龙莫属,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会在出土的文物里见到各种各样龙的形象,古人将龙铸造在青铜器上及绘制于图画中,并且编撰、传播许多和龙相关的故事,经历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沉淀,龙文化早已经是中华民族的标志和象征的共识。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