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毛主席反对建三峡工程,却同意修建葛洲坝,里面的心酸有谁知道呢?   在

红色的史纪 2024-08-16 14:21:37

1969年毛主席反对建三峡工程,却同意修建葛洲坝,里面的心酸有谁知道呢?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个重大决策背后,都藏着不为人知的曲折与智慧。1969年,当全国上下正沉浸在备战备荒的紧张氛围中,一个关于水利工程的决策,悄然改变了长江的命运。   那一年,毛主席一句“头顶两百亿立方水,你怕不怕?”让三峡工程的建设计划暂时搁置,却意外地开启了葛洲坝工程的大门。   时间回溯到1969年,全国电力紧缺,水电部急需一个大项目来缓解用电荒。三峡工程,这个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就备受瞩目的“超级工程”,本应是首选。   然而,毛主席的指示如冷水般浇灭了这一热情:“目前战备时期,三峡工程暂时不搞。”这一决定,让无数水利人心碎,也让长江中下游的防洪问题再次悬而未决。   但正是在这绝望之际,葛洲坝工程如同一束光,照亮了前行的道路。邱忠恩,这位亲历葛洲坝工程决策全过程的老人回忆道:“当时我们都在想,既然三峡上不了,那葛洲坝能不能先上?既能做实验,又能解决部分用电问题。”这个提议,如同一粒种子,迅速在水利界生根发芽。   然而,葛洲坝工程的上马并非一帆风顺。尽管它作为三峡工程的反调节水库和航运梯级,有着不可替代的战略意义,但同样面临着资金、技术、地质等多方面的挑战。   邱忠恩记得,那次在北京的汇报会上,气氛异常紧张。“我们心里都没底,但钱部长(钱正英)鼓励我们,说哪怕葛洲坝只是个小项目,也要全力以赴。”   汇报结束后,经过反复讨论和审查,葛洲坝工程的初步设计报告终于获得了国务院业务组的认可。但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如何在没有先例可循的情况下,确保工程安全、高效地进行?如何在紧张的战备环境中,调配有限的人力物力?每一个问题,都像一座大山,压在水利人的心头。   1970年,随着毛主席的批示和中央文件的正式下发,葛洲坝工程终于破土动工。数万工人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宜昌,他们带着满腔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投入到这场前所未有的水利建设中。   在那个没有先进设备的年代,工人们靠着一双双手,一铲铲土,硬是在长江上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线。   邱忠恩至今还记得那些日夜奋战的场景:“大家吃住都在工地,白天干活,晚上开会讨论方案。虽然条件艰苦,但每个人的心里都充满了希望和干劲。”正是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让葛洲坝工程在短短几年内就取得了惊人的进展。   在葛洲坝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无数水利专家和工人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从地质勘探到施工设计,从水流控制到泥沙处理,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和汗水。最终,葛洲坝工程不仅成功解决了用电和航运问题,还为后来的三峡工程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如今,当我们站在葛洲坝大坝上,望着滚滚东流的长江水,心中不禁感慨万千。这座见证了无数风雨和辉煌的工程,不仅是中国水利史上的里程碑,更是无数水利人心血的结晶。   它告诉我们: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勇往直前,就没有克服不了的难关。

0 阅读:99
红色的史纪

红色的史纪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