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澎湃新闻发布了一条信息,通过分析了22821条评价,找到了研究生读书时理想的导师。 “合作型”导师被认为是最佳的理想导师,而严师出高徒的“命令型”导师,则被认为是有好的一面,但是也有弊端。 我想说的是,读研究生,主要是获得学历,认识一些人,不仅需要在知识方面需要获取,也需要学会如何与他人,尤其是导师进行沟通。虽然有些技巧对于未来的就业不一定有帮助,但是会让自己成长不少。 但是,有时候还需要考虑到一个现象,你选导师就像是抓盲盒,不是你选了谁,就一定能够成为谁的学生。 我当初读研时,看到排名第一的导师,就选择了他,虽然最后这位导师成为了我的导师,但是由于南北方的差异,我们在沟通上面有问题。我是逐步观察和调整自己的沟通方式,以及向师兄和师姐请教,最后才学会如何跟导师进行沟通的。我记得导师有一个观点,就是不允许在外兼职,否则不允许毕业。我们那时候跟现在不一样,如果到外面兼职,会投入大量的精力,最后很难毕业。但是现在,有社交媒体网络,很多人赚钱的方式很多,而且也不会影响学习。 虽然选导师可能像是抓盲盒,但是可以通过很多渠道,可以了解到导师的作风。现在,还可以借助AI工具去分析哪些导师更适合自己,最后锁定自己的目标导师。 我个人的观点,最适合自己的的导师,可能才是最佳的导师人选。
近日,澎湃新闻发布了一条信息,通过分析了22821条评价,找到了研究生读书时理想
评科技的阿刚
2024-10-26 12:13:42
0
阅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