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店楚简中有一篇「五行」这一篇五行实际上是在论述君子之道,为圣之道的此文中有一些

墨者在此 2024-11-09 05:54:59

郭店楚简中有一篇「五行」

这一篇五行实际上是在论述君子之道,为圣之道的

此文中有一些生僻字,其中有两个我认为非常重要,需要先点出来

一个是上身下心(图一),此文诠释为仁,我认为这肯定有问题,仁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的,而此字明显表达的是身心一致,身由心发的意思,我想,现代能够接近这个字行意思的可能就是“诚”字了

另一个字是上直下心(图一),此文诠释为德,我认为这也是有问题的,因为德是物尽其情的意思,是人作用于外物的,而此字的字形明显表示的是由直心而非曲心的意思,是直士而非曲士,按现在的词汇,可能相近此字形含义的是”正”字

所以,此二字很可能分别表示了诚心正意的意思,由于它们不在现代字库中,我们就用诚,和正代替一下

我们先看第一句「诚,型于内而胃之正之行,不型于内胃之行」

这一句话似乎有缺字,比如原文应该是”不型于内胃之曲之行”

请注意,型 与 形 其实也差别很大,型是构造,构筑的意思,是实体,是实在,形则是外形,轮廓,是虚指,所以此文把型注解为形就意图非常明显了,准备脱实向虚了...

第一句话翻译为大白话就是,诚,应该是发自内心的,这样才能称为正行,不发自内心的诚,那都是装模作样,不能称为正行,是歪行

而如果你用此文注解的仁和德代替诚和正,可就得不出来这样的意含了

此文所指的五行,也和我们传统所知的仁义礼智信很不一样,它所指的五行是: 「诚,义,礼,智,圣」,而且这五行实际上是不断进阶的过程,即先从诚开始,然后有义,然后有礼,然后有智,具备前四行的,就可以称为君子了,是为君子之道,而要成为圣,则还需要有一步,还差那一步呢?

君子之道的前四行都是针对自己一个人所说,有点穷则独善其身的意思,而要成圣,则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道理形成理论,显化出来,并告诉其他人,使人智,这就是达者兼济天下了

文中是这样表述的「闻君子道,聪也,闻而智之,圣也。圣人智而道也」(图二)

接下来我们再精读一些内容:

「正之五行,和胃之正,四行和胃之善,善,人道也,正,天道也」

五行皆发于内,可谓之正,如果你达到了四行,就可以说是做到人道了,但要做到天道,那还要五行皆正才行

「五行皆型于内而时行之,胃之君子」

五行皆发于内,并且时刻行之,可以称为君子

「士又志于君子道胃之时士」

想称为君子那样的人,可以称为时士

「智,弗思不得,思,不清不识」

不思考,就不会得到智慧,而不清晰明辨,就不能有所见识

「不诚不智,未见君子」

不诚,不智就不是君子了,这个表述和荀子一样,君子至诚

「智之,思也怅,怅则得,得则不亡,不亡则明,明则见臤人,见臤则玉色,玉色则型,型则智」

「圣之思也䍿,䍿则型,型则不亡,不亡则聪,聪则闻君子道,闻君子道则玉音,玉音则型,型则圣」

这两句的后半段很不好理解,但非常明显的这两段都是一个循环结构,分别从智和圣开始,再回到智和圣,应该分别介绍了如何拥有智慧的过程,玉色,玉音,应该表示达到了一种美妙的状态,如看见美妙之景象,听到美妙之声音,而能构筑这种美妙之景象与声音的,就是智和圣了

这里和古人的「智者创物」是一致的

「 其人君子,其义䍿也,能为䍿,肰句为君子,慎其独也」

这一句不容易理解,有些字生僻,不容易解释,但是应该可以理解应该和中庸首章的含义一样,君子之道非常幽隐,需要无时无刻不警醒,慎独才行

「智而行之,义也,行而时之,正也,见臤人,明也,见而智之,智也」

「圣智,礼乐所㝅生也」

「智而安之,诚也,安而行之,义也行而敬之,礼也」

「诚,义礼所㝅生也,四行之所和也」

以上这些可以看出,古人对智,对诚的一再强调和重视,礼乐,义礼,皆由诚与智而出

那么,儒家篡改之后呢?大家是看不出来「诚」与「正」的重要性了,甚至中礼义廉耻中,连「智」都不需要了....

.

0 阅读:0
墨者在此

墨者在此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