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问张学良:这一辈子最佩服谁?张学良张口说出三个人的名字 1990年,张学良

李小哥知识说 2024-11-12 15:03:07

记者问张学良:这一辈子最佩服谁?张学良张口说出三个人的名字 1990年,张学良年过九十,终于走出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囚禁生涯。 当他来到美国,一位记者问道:“这一辈子你最佩服谁?”张学良不假思索,说出了三个名字:周恩来、毛泽东和他的父亲张作霖。 是什么样的品质让张学良如此钦佩这三人?为什么周恩来、毛泽东和张作霖能在张学良心中占据如此重要的位置? 张学良对周恩来的敬佩始于1936年4月9日,地点是延安城内一座普通的天主教堂。 这一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刚刚萌芽,时任中共领袖的毛泽东派周恩来出面,与时任“西北剿总”副总司令的张学良会谈。两个出身不同、经历迥异的人,却在那一晚“一见如故”。 张学良从周恩来的谈话中感受到了一种震撼。周恩来对抗日救国形势的剖析深入浅出,让张学良觉得豁然开朗。 东北军将领的身份让他比任何人都明白日军的侵略野心和东北局势的危机,但在国民党内部,他的抗日主张屡屡被压制。 与周恩来这一夜的长谈,让他第一次感到,有人真正懂得如何为国家找出路。 一时激动,张学良当场拿出两万元资助红军,算是对共产党坚定抗日立场的赞赏。也许在这一刻,他心中“为中华崛起而战”的信念终于找到了归属。 而到了同年12月,张学良在西安再次与周恩来重逢。彼时,张学良在“兵谏”中扣留了蒋介石,提出了停止内战、抗击日寇的八项主张,想逼蒋抗日。 此时此刻的张学良压力如山,虽然他将蒋介石控制在手中,但他心知这步棋带来的风险之大。 得知周恩来将前来调解,张学良终于松了一口气。面对周恩来,他坚定地说:“他来了一切都会有办法解决的。” 在张学良心中,周恩来是坚定无畏、智勇双全的化身。西安事变的八天九夜里,两人彻夜讨论,周恩来的独特人格魅力也让张学良无比折服。 周恩来没有因张学良的特殊身份而表现出任何隔阂。相反,他赞扬张学良和杨虎城的爱国热情,理解他们的抗日心愿,主张以和平方式解决冲突,为国共合作打开局面。 张学良深知,周恩来的出现不仅避免了更大的动荡,还将抗日阵线的设想变成了现实。对于张学良来说,周恩来无疑是他最佩服的人之一。 张学良佩服的第二人是毛泽东。从一开始对红军的轻视到由衷的敬仰,这一路转变,张学良经历了深刻的自我反思。 1934年起,张学良奉命率东北军剿共。东北军的装备和物资优于红军,但在多次围剿中屡屡失利,几个师的兵力损失殆尽。 张学良百思不得其解,红军为何总能战胜自己?带着疑问,他开始深入研究红军,并将目光投向毛泽东。 慢慢地,张学良意识到,红军的战斗力不仅来自军事训练,更源于一种坚定的信仰。他了解到,毛泽东提出的群众路线和坚定的信仰支撑起了这支队伍。 正是因为红军心系百姓,与百姓共同命运,才能在兵力不占优、装备极度缺乏的情况下坚持战斗,甚至在艰难的长征中逐渐壮大。 张学良回忆起一次东北军驻扎时,当地一个十五六岁的小孩跑来玩耍,谁知小孩偷偷摸摸将驻军情况摸得一清二楚,然后向红军报告。 还有一次,当东北军驻扎一地时,村民热情欢迎,燃放鞭炮,竟将炸弹藏在鞭炮里,意在袭击东北军。 张学良自此更深刻地认识到,红军之所以越剿越多,不是因装备多、士兵强,而是因为毛泽东赢得了民心。 他钦佩毛泽东的高瞻远瞩与人格魅力,觉得毛泽东正是国民党缺乏的那种有远见的领导人。 他坦言,如果没有毛泽东支持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不愿蒋介石被杀,那么内战爆发的可能性极大,抗日局势也将陷入分裂。 正因为有毛泽东的审时度势,抗日统一战线才得以形成。张学良内心笃定,共产党人是真正懂得治国安邦的领袖,而毛泽东则是这支队伍的核心。 张学良佩服的第三人是他的父亲张作霖。这位出身贫寒的奉系首领,从土匪起家,依靠军事才能和灵活的手腕逐渐壮大,在军阀混战的乱世中站稳脚跟。 张学良敬佩父亲的,是他过人的胆识与韧劲,尤其是面对列强时的隐忍和谋略。 张作霖表面上与日本妥协,但在利益交锋中他始终守护中国东北的利益,采取阳奉阴违的策略。 虽然表面上顺从日本,但张作霖暗中对抗,致力于修建自营铁路和发展东北工业,逐步让东北走上近代化道路。 在张学良看来,张作霖不仅是个精明的政客,更是个有担当的父亲。张学良坦言,如果父亲还在,东北军可能不会在九一八事变时那么狼狈。 张作霖的枪法和骑术也让张学良深感佩服。张学良曾形容,父亲走路时肩膀高低不一,是背枪多年留下的痕迹。 他的枪法稳准狠,百步穿杨。而在统兵时,张作霖身先士卒,从不畏战,靠着真本事赢得部下拥护,这种敢为人先的领导风格深深影响了张学良。 张学良的一生跌宕起伏,但他心中的敬佩之情始终不改。周恩来的温厚智慧、毛泽东的坚定信仰、张作霖的坚韧果敢,让他在不同时期找到前行的力量。 即便曾为军阀,张学良对英雄的敬仰和对抗日的赤诚之心却从未改变。

0 阅读:1
李小哥知识说

李小哥知识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