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2年,一位南方家庭妇女在院中晾晒亲手蒸煮处理过的三个骷髅头,毫不畏惧。她的

李小哥知识说 2024-11-13 14:05:05

1902年,一位南方家庭妇女在院中晾晒亲手蒸煮处理过的三个骷髅头,毫不畏惧。她的丈夫正是当地有名的刽子手。 这是件普通人难以想象的事,她却早已习以为常。为什么?因为她的丈夫是当地有名的刽子手,而这些头颅正是他从刑场上带回来的“额外收入”。 行刑的骷髅头会成为一笔收入,这在清朝末年并非新鲜事。每次行刑后,如果罪犯无人认领,刽子手便可将这些头颅带回家。 而像这位妇人,早已学会如何将这些头颅蒸煮清理,再放到院中晾晒——这成了她家生计的一部分。 这不是她第一次这样做。 锅中蒸煮骷髅头时,她没有犹豫或惊恐。她清楚,处理这些头颅是一个细致的活,温度必须掌控得当,不然头骨就会碎裂。晾晒后,头颅的表面干净光滑,才能卖个好价钱。 很多人或许想象不到,清末社会竟还有这样的“买卖”。当时一些力士和拳师会购骷髅头练习武艺,有的画家也买来当作解剖模特,还有些医学人士会用来做解剖研究。这个冷门的需求,成了刽子手家庭的生计来源。 刽子手这个职业并不被人尊重,他们地位低下,被称为贱民。人们避之不及,甚至视他们为晦气的象征。家属们自然也受牵连,没有选择的余地。 就连他们的孩子,也无法入普通学堂,而是跟着父母做些替人抬尸、运尸的活。这些活计在清朝社会有个专门的称呼:“还魂爷”。行刑后,专人会负责将犯人的头颅缝合回到尸体上,让死者留全尸,再送去安葬。 这些“还魂爷”长期服务刑部,主要负责处理那些无人认领的尸首,确保每个犯人不暴尸街头,保留全尸。 这种做法虽残酷,背后却透露出些许人道意味:哪怕是被斩首的死刑犯,清朝的刑场也尽力让其得以安息。这些被称为“还魂爷”的人,还会帮助一些贫苦人家把亲人安葬,让穷人得以全尸入土。 清末的刑场制度十分复杂,尤其是在行刑地点的选择上更是讲究。像北京的菜市口,就因为地处三岔路口而成为行刑的最佳场所。 人流密集,监斩官坐镇,围观者云集,朝廷用这种公开的方式震慑百姓,彰显法律的威严。像今天的新闻曝光一样,菜市口的公开行刑成了清朝的“法治宣传”。 就在这种环境下,这位妇人的生活显得异常艰难,但她已习惯。她明白,刽子手丈夫的工作是养家糊口的方式,尽管受到周围人的歧视和冷眼,她只能选择接受。生计逼人,在这样的家庭中,生存比什么都重要。 这一天,她将蒸煮完的头颅拿到院中晾晒。阳光下,白色的骷髅头泛着刺眼的光。她静静地望着这些头颅,像是在查看自己手工的“完工情况”。 她很清楚,只有处理干净了,才有可能卖个好价钱。生活不允许她胆怯,她只能硬着头皮去适应,麻木而娴熟地完成这一切。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她身边围观的邻居,他们既恐惧又好奇。人们时而不经意地偷看她晾晒头颅,却又极力保持距离,生怕沾染了不吉之气。她察觉到这些目光,却装作不见。 周围人可以怀着好奇去围观,甚至可以离开,但她和丈夫没有选择。 这样的情形并非个例。清朝的刽子手通常一年只在行刑日“营业”一天,赚来的报酬也不高。 这份职业没有朝廷编制,不受法令保护,甚至旗人都被禁止从事此行。因此,刽子手与刑部多有往来,时常帮忙抬尸运尸,也接私活挣些外快,有时还会做保镖之类的工作,但真实身份却很少为外人知晓。 刑场外,围观的群众对这些事情有着复杂的情绪。一方面,人们厌恶刽子手,敬畏死亡;另一方面,又对刑场处决充满了好奇。 美国摄影师托马斯·威尔逊·哈斯金斯拍下的清末行刑场景便真实记录了那一代人对刑场的“围观文化”。 摄影作品展示了当时人们对死亡的敬畏,也留下了那个年代真实的社会面貌。借助这些影像资料,后人得以直观了解行刑仪式的细节,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年代。 其中一幅照片中,一名妇女正与几个骷髅头一起入镜,低头处理骷髅。她神情平静,仿佛身边的头颅只是普通物品。 这些照片让现代人看到了一个麻木而又坚韧的妇人,她的日常生活因丈夫的职业而与死亡打交道,她却已不再惊恐。 傍晚,她将晒干的头骨收回屋内,心里想着这几天的生活是否有了着落。她明白,生活依然艰难,日子不会轻松。 但她只能一步步往前走。她不知道自己还能坚持多久,但她清楚,丈夫的身份不会改变,头颅晾晒的“生意”也不会停。

0 阅读:82
李小哥知识说

李小哥知识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