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自己漫长无望的读博生涯建立“刺激点”。

🔺《思敏读博感悟》第38篇,这个系列合集见笔记结尾👇🏻 读博的时候我曾经有过很强烈的一段“迷失感”。 区别于之前上学读书非常有规律的上课考试周期,有明显的紧张-放松的时间节点,读博让我在日复一日做实验写论文的科研生活中逐渐变得麻木,失去感知生活的能力。 很多时候常常意识不到今天是周几,因为一周七天的生活轨迹都是一模一样。雷打不动的“实验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每天面对的是同样的一台电脑,数不尽的数据、代码和密密麻麻文献里的字像海一样铺天盖地弥漫了我,还有我对生活的感知力。 我变得好像一台失灵的设备,每天都在重复着昨天的生活,感受不到春夏秋冬四季的变换,甚至感受不到时间的流动。我感觉我的心变得灰蒙蒙的,像被套了一层透明罩子。我发现我感知外界世界的触点正在一点点减少。 直博五年,真正令人兴奋的节点也无非就是收到录取通知书、小论文accept、毕业这三件事。数量少得可怜,淹没在五年的时光里简直稀疏的像大海捞针。战线被拉得太长,根本看不见希望的曙光。 时间久了我觉得这样不行,“苦行僧式”的读博方式于我而言不是长久之计,我需要把自己拉出来。 毕不了业很痛苦,而变得麻木失去精气神儿和对生活鲜活的感知力对我而言同样致命。 而我的自救方式,就是【在固定的时间节点去做让我兴奋的事】。 🔺这个方法的执行过程中有两个关键词:“兴奋”和“固定”。 1、“兴奋”: 我一般会在周六安排自己的爱好活动,因为连着五天的脑力劳动真的需要兴奋的东西来刺激一下大脑。当我一旦安排好之后我会发现,这件事带给我的积极情绪是远远预先于这件事情本身的时间的。明明是周六才要做的事,周三一过就已经开始隐隐约约积攒快乐了,对它的期待可以占据半周,超值。 而对于枯燥乏闷的读博生涯,“有盼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尤其是到了当天,我光从去的路上就能远远地感知到快乐了。 那天成为我固定的“好心情日子”,往常“充满怨气苦大仇深”的我,一到了当天看什么都顺眼了。 期待感好像能把我本身鲜活的那部分刺激出来,无论工作日遇到什么问题,想想周六即将迎来的好日子,都能…… (写不下啦,剩下的文字见图片👆🏻)

0 阅读:0

评论列表

马观淼

马观淼

1
2024-11-14 11:05

也让我吃吃在浙大读博的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