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的本质不是“懒”,而是“怕”。
一只思敏在浙大吃烧烤
2024-12-09 15:16:08
🔸《思敏读博感悟》第41篇,这个系列合集见笔记结尾👇🏻
我之前一直把拖延症归结于“完美主义”。
但我现在觉得:与其说拖延症是对于完美的过度追求,不如说是对失败的极度恐惧。
就比如写论文。迟迟动不了笔写论文的你,担心的绝不是“要是我写的论文不能满分通过怎么办?”“不能拿优秀毕业论文怎么办?”
而是担心“要是我写的论文过不了怎么办?”
这种情况下你担心的是60分的及格线能不能达标,而不是99差1分就满分的遗憾。
- 我觉得这件事很可能会失败。
- 所以只要我不做,就不会失败。
- 失败的日子晚来一天,我就是幸存的一天。(这是不是你?)
面对没有经验的事物,失控感让人恐慌。
因为失控的背后意味着潜在的失败。
这种潜在失败强烈激发了人身上的不安全感(或许来源于一种人的生存本能)。
特别是当你估计失败的风险越大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的拖延症越严重。
像是死神逼近,
拖延的我们拼命榨取时间的残汁来获得“幸存者”的精神安慰:
“真好啊,我又为自己争取了’不是loser’的一天!”
多一天不去做,就多一天证明自己“未失败”。
一件事只有有甜头的时候人才会去做,
而暂时为自己争取的“幸存感”就是甜头。
这么说来,拖延症更像是
一种对失败极度恐惧下的自我保护机制,
一种“幸存欲”驱动下的自我保护机制。
而完美主义在其中起到的效果,更像是一只放大镜:
- 本来60分的及格线在它的作祟下,让你以为80分才能及格;
- 本来失败了只会小痛一会儿,在它的作祟下会灾难化失败的后果。让你觉得失败了天会塌,你这辈子就完了。
就这么两边一夹击,同时缩小了你的“安全区”范围。在闭塞狭小的精神环境里,“求生欲”噌地一下子被激发出来。
于是你对失败的恐惧比别人多了好多倍,
因为在你的视野里,留给你能“存活”的空间不多了。
写了这么多我又想起那句话:
“成功的反面不是失败,而是什么都不做。”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