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答辩:讲一个能让人听懂的故事最重要。

🔹《拯救「研究牲」计划》第52篇,这个系列合集见笔记结尾👇🏻 很多学生找我辅导答辩最重要的原因在于: 他们知道他们的研究没什么创新性、做得很水,害怕被答辩专家当面怼,想让我以答辩专家的视角去帮他们提前看看有没有什么核心问题,提提建议。 可是每每当我听完他们的答辩排练之后,我的第一反应是他们把重点搞错了。 都不说有没有让人感觉他这个研究做得还行, 🔺他们甚至没有能把自己的研究讲明白的能力。 说人话就是: 🔺你在上面blabla了半天,其实答辩专家根本没听明白你做了个啥。 当你还在担心你这个创新性不大的时候,其实你连最基础的做了个啥都没讲明白。就像你还没学会走,就担心自己跑得太慢。你担心的有点远了。 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拿之前找我辅导的一个学妹的例子,她因为对自己的课题信心不足,找我分别辅导过一次中期答辩和一次毕业答辩。 答辩之后她给我的反馈是:(聊天记录我放在图2了) 🔺“虽然没啥创新,但是老师们都说知道我在干啥,为啥干这个事儿。” 🔺“就像学姐说的一样,你单纯讲一堆方法性的东西,别人不知道你在说啥,答辩成绩也不会高。” 很多学生总以为,在台下的答辩老师都是教授副教授,level不知道比他们高了多少,他们这点小研究下面肯定能听懂。 不,其实很多学生的答辩都让人听不懂。 但我讲的听不懂和你讲的听不懂是两码事—— 他们可以听懂你的术语,可以听懂你某些技术性的东西,真正让他们听不懂的 🔺是你的逻辑。 他们不明白你为什么要做这么一个研究(研究背景和意义) 你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和research gap) 你到底怎么解决的(methods) 你解决的怎么样(results) 他们听不懂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是你的逻辑混乱缺乏重心造成的,不是你用了什么高大上的专业术语他们听不懂造成的。 他们只看到台上有个学生blabla自顾自地一溜说下去,从来不管台下人的死活。 就像看一本没有背景铺垫没有前情提要的小说,作者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读者真的是摸不着头脑懵圈了。 可这并不是因为读者不认识中文造成的…… (写不下啦,剩下的文字见图片👆🏻)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