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1月10日,杨宇霆、常荫槐在老虎厅被枪杀,客居沈阳的孙传芳惊恐地说:“张学良这小子,说着话瞪着眼就把人给宰了,当真是一点儿情面都不会留下。” 杨宇霆和常荫槐的死,震动了整个东北,也让沈阳的孙传芳感到一阵寒意。为何少帅张学良会做出如此决绝的举动? 他在短短几个月里,从一个年轻的继任者,到让人谈之色变的东北领袖,这一切究竟因何而起?曾经手握大权的杨宇霆、常荫槐,又是如何步入死地的? 1929年1月10日的那个夜晚,沈阳的大帅府内,张学良用冷静的语气下令将两位老臣处决。高纪毅,张学良的侍卫,带领着卫队进入老虎厅,瞬间将杨宇霆和常荫槐击毙。现场的肃杀气氛让人不禁感叹:少帅果真不留情面。 张学良的果断与无情,实际上根植于他与杨宇霆之间的深刻矛盾。杨宇霆,曾经是张作霖的得力助手,军事与外交上的才智无可置疑。 然而,当张学良继承父亲的东北大权后,他发现自己在父亲的庇荫下始终无法站稳脚跟。杨宇霆作为“托孤重臣”,曾自认为是东北的实际掌控者,对张学良充满轻视。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日常接触中,杨宇霆总是以长辈自居,频频贬低这位年轻的继任者。 其中一个典型的事件,是在张学良父亲去世后,杨宇霆对张学良的指责和训斥。面对年轻气盛的少帅,杨宇霆公开表露自己的不满,认为张学良只会享乐、不问政事。 甚至有一次,杨宇霆直言不讳:“瘪犊子,你懂个屁!”这种言辞不仅触犯了张学良的自尊心,也让两人之间的裂痕愈发加深。 更令张学良愤怒的是,杨宇霆的政治立场。1928年,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投向南京政府,向全国宣示统一的决心。 然而,杨宇霆却公开反对这一举措,甚至拒绝与南京政府的代表合影,表露出他对张学良政治决断的不满。 这种公然挑衅,让张学良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张学良内心的警觉不断升高,认为杨宇霆如果继续这样下去,将有可能威胁到自己在东北的统治地位。 这场政治斗争最终走向了张学良的“立威”之举。1929年1月10日,杨宇霆与常荫槐再次来到大帅府,强硬要求张学良签署一份关于“东北铁路督办公署”的文件。 张学良对此并不满意,他认为此事关重大,需要上报南京政府,但杨宇霆坚持要立即签字,并带来了拟好的文件。 这种逼迫和态度,让张学良的耐心彻底消耗殆尽。他毫不犹豫地下令处决两人,甚至在心底默默发誓,这场斗争结束后,再也不会有任何人敢轻视自己。 然而,这一决策的后果远不止于此。孙传芳,这位当时驻扎在沈阳的旧军阀,听闻此事后惊愕不已,直言:“张学良这小子,说着话瞪着眼就把人给宰了,当真是一点儿情面都不会留下。” 孙传芳的恐慌并非无的放矢,张学良的决断确实让不少曾与他有过深厚关系的老臣们感到寒心。张学良在处决杨宇霆与常荫槐时,丝毫没有给任何情面留下,展示了他在处理政敌时的冷酷与果决。 在孙传芳的眼里,张学良的所作所为是对东北政治格局的重创。作为一位曾与张作霖并肩作战的军事人物,孙传芳感到张学良的做法过于急功近利,不懂得顾及更多的政治后果。 孙传芳的评价并非空穴来风,张学良的这一行为,的确让许多人对他的未来充满了疑虑。毕竟,曾经的奉系强人杨宇霆,虽然有些自负,但也绝非无用之人。他的死,是否意味着张学良失去了一个难得的政治智囊? 杨宇霆与常荫槐的死亡,不仅仅是个人之间的权力斗争,它还深刻反映了张学良面临的政治困境和内心的矛盾。 在他继承父亲的事业后,如何平衡继承权与政治权威,如何避免被“功臣”架空,成了他最大的挑战。张学良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做出了果断的决定,但这一决定是否是理智之举,只有历史才能给出答案。 纵使杨宇霆与常荫槐的死在政治上达到了“立威”的效果,但从长远来看,东北的政治局势并未因此变得更为稳固。 日本的侵略行径并未因张学良的决策而得到有效遏制,反而在他的领导下,东北的抗日力量逐渐削弱。而张学良的领导能力,也在这种短视的政治清洗中暴露出一定的局限性。
1929年1月10日,杨宇霆、常荫槐在老虎厅被枪杀,客居沈阳的孙传芳惊恐地说:“
李小哥知识说
2024-11-14 13:27:54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