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二十五年,53岁唐玄宗一日杀三子。史书说唐玄宗是受武惠妃蛊惑,冤枉了包括太子

丰丰谈历史 2024-11-20 22:03:58

开元二十五年,53岁唐玄宗一日杀三子。史书说唐玄宗是受武惠妃蛊惑,冤枉了包括太子在内的3个皇子,可一考古发现表明此事另有隐情。 在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等史书里,武惠妃是唐玄宗一日杀三子事件的罪魁祸首。 她是杨贵妃出现之前,唐玄宗最爱的女人,为唐玄宗生了4子3女,却因为是武则天的侄孙女,当不成皇后。 她的儿子寿王,是唐玄宗当时最爱的皇子,也因为排行第18,又是庶子,当不成太子。 武惠妃知道,想让寿王继承皇位,就要先除掉已经当了22年太子的李瑛。 她让自己的女婿杨洄和太子交好,暗地里搜集太子的错误,报告给唐玄宗。 时机成熟之后,她便哭哭啼啼地对唐玄宗说: 太子等不及了,要谋害受陛下宠爱的臣妾母子,还想提前登基! 逼宫让老爹当太上皇,这可是李唐皇室的传统美德。唐玄宗立刻万分警惕,想要废了太子。 可是宰相张九龄不仅力保太子,还敏锐地提醒唐玄宗,不要让后宫干政。 武惠妃的计划落了空。 她又想出了一个办法。 她孜孜不倦地告诉唐玄宗,太子成天和鄂王李瑶、光王李琚混在一起,抱怨皇帝识人不明,想要造反,在唐玄宗心中种下了怀疑的种子。 而后,她派人通知太子、鄂王和光王3人,宫里进了盗贼,命令3人率军进宫护驾。 等太子3人全副武装地进宫,武惠妃又惊慌失措地对唐玄宗说,太子造反,已经领军杀进宫来了。 人证物证俱在,太子等3人百口莫辩。 无情的唐玄宗,没有调查清楚,就在一天之内,把他这3个儿子,全部杀死。 这就是史书上记载的,唐玄宗一日杀三子的全过程。 按照这个说法,太子最大的错,不过是对唐玄宗的猜忌有些埋怨,并轻信了武惠妃宫里有盗贼的话。 唐玄宗完全是受武惠妃蒙蔽而冤杀儿子。 武惠妃才是这件事的罪魁祸首。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杀太子,在历朝历代都是很严肃的事件,甚至可能引起朝堂动荡,怎么可能仅仅因为一个妃子的一面之词就下手? 太子等3人也不是傻子,明知道武惠妃针对自己,皇宫有盗贼更轮不到太子和王爷处置,他们怎么会因为一个错误小子,就贸然率军进宫? 这些疑点,我们可以在张九龄神道碑里得到答案。 张九龄,是唐玄宗时期的著名宰相,是唐玄宗一日杀三子的当事人之一。要不是有他维护,太子在这之前就可能被废了。 神道碑,指立于墓道前记叙读者生平事迹的石碑。 这块张九龄神道碑,正是当年立于张九龄墓前的石碑,记录了张九龄一生的重要事迹,出土于广东省韶关市。 神道碑上,记载了一件史书中没有记载的事: 范阳节度颍王沄奏前太子索甲二千领,上乃震怒,谓其不臣,顾问于公。公曰:“子弄父兵,罪当笞,况元良国本,岂可动?” 太子李瑛,向他的十三弟颍王李沄索要2000副铠甲。 在唐朝,铠甲是重要的战略资源,民间收藏一副铠甲要流放,收藏3副铠甲是死罪。 李治的第三任太子李显,便是在东宫私藏了几百副铠甲被废。 毕竟,除了打仗或者阴谋效仿玄武门,在唐朝,也没有用到铠甲的地方了。 太子李瑛,一下子向弟弟索要2000副铠甲,这在唐玄宗眼里,基本上等同于太子要造反。 但是,唐玄宗愤怒之际,张九龄再一次站了出来,为太子说情:这是儿子动用了父亲的兵权,揍一顿就好了。太子是国本,不可轻易动摇。 唐朝宰相的话语权是很大的,加上太子的确没有实质性的造反举动。他索要铠甲,也可能是想要增强东宫防卫而已。 唐玄宗没有得到宰相的支持,也就没有为此事惩罚太子。 但这件事,一定像一根刺,深深扎在了唐玄宗的心里。 唐玄宗本人,就是靠造反起家,还把自己的父亲李旦逼去做了太上皇。 他不想重蹈父亲的覆辙。 从铠甲事件之后,唐玄宗必然会忌惮并提防着太子李瑛。 这也是为什么,武惠妃一说太子领兵进宫,唐玄宗就认定,太子一定是要造反。 毕竟,在他心目中,早已将太子和迟早要造反,画上了等号。 所以,在唐玄宗一日杀三子的过程中,武惠妃只是起了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 真正的罪魁祸首,还是唐玄宗和太子互相不信赖,互相忌惮。 是唐玄宗本人,把自己的儿子,推上了绝路,造成了这起悲剧。 你觉得是不是呢?

0 阅读:0
丰丰谈历史

丰丰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