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大陆作家周良沛前往台湾看望孙立人,期间,他和孙立人讲了几句话。临走时,90岁的孙立人撇开夫人的手,立正,向周良沛等人行了一个军礼。没几天,孙立人逝世,留下一句遗言。 90岁的孙立人,身体早已虚弱,走路需要夫人的搀扶,眼神渐渐模糊。但当大陆作家周良沛踏入他的房间时,这位曾经的抗日英雄却不由自主地激动了起来。为什么?因为这是他40多年后第一次见到来自祖国的访客。那一刻,他的内心掀起了千层浪。 “你今天在大陆,还会知道这些事吗?”孙立人含糊地问道,嘴唇微微颤抖。话语中,是对自己在祖国土地上被遗忘的深深忧虑。 此时,周良沛明白,孙立人已经离开大陆四十多年,他以为自己的抗日战功早已被人遗忘,直到此刻才明白,祖国人民依然记得他曾为国家所作的一切。 周良沛的回答让孙立人心头一热:“历史虽然是后人写上去的,但是它就是真实存在过的,国家和民族不会忘记抗日功臣,历史会顺着本来的样子写。”孙立人听后,不禁眼眶湿润,心情激动地说道:“世上还是好人多,要是好人都能掌权就好了,我们国家……” 这时,孙立人的情感得到了宣泄。无论是眼前的虚弱,还是长时间的孤独,都无法掩盖他对祖国深沉的思念和对历史公正的渴望。 他在世时的荣耀似乎与他的现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临别时,周良沛想向孙立人道别,孙立人却忽然撇开了夫人扶着他的手,挺直了身躯,站得笔直,庄重地向周良沛行了一个军礼。 这可能是孙立人一生中最后的一个军礼。几天后,这位传奇人物就静静地离世,享年90岁。临终前,他低声反复喃喃道:“我对得起我的国家。” 他没有抱怨过命运,也没有遗憾自己未能看到祖国的变迁。他在去世时留下了最后的遗言:“不葬大陆,棺不入土。”这个遗愿深刻表达了他对祖国的忠诚,也寄托了他一生未完成的心愿。 为什么一位战功赫赫的将军会有这样深沉的遗憾?他的遗愿中隐藏着哪些未曾言说的情感?这背后,又有怎样的历史和情感牵绊? 孙立人,1900年生于安徽,少年时代便展现出非凡的智慧和毅力。清华大学毕业后,他赴美国留学,进入维吉尼亚军事学院,锤炼出坚韧不拔的军人素养。 抗战爆发后,孙立人率领新38师远征缅甸,凭借出色的指挥才能和战术,屡次打败日军,成为国际军事界的知名人物。 然而,孙立人并不满足于仅仅是一个军事英雄。尽管他在抗战中屡建战功,救援被困英军,甚至为中国军队打通了至关重要的滇缅公路,但他与蒋介石之间的关系始终不够和谐。孙立人不是黄埔军校出身,也没有深厚的党派背景,这使得他与蒋介石的矛盾日渐加深。 更为严重的是,孙立人与美国的关系较为密切,这让蒋介石感到不安。在孙立人返回台湾后,蒋介石虽然表面上给予他高位,但内心的忌惮使得他始终没有真正给予孙立人信任。1955年,蒋介石借“兵变案”将孙立人软禁,开始了长达33年的监禁生活。 孙立人在软禁期间,除了极少的亲人和朋友探访外,几乎与外界隔绝。更为令人心酸的是,孙立人的家庭生活也陷入困境。 没有了收入来源,孙立人开始靠自己养鸡、种花来维持生计。他的“将军玫瑰”成了他最为骄傲的成果,每当看到这些美丽的花朵,孙立人心中不免浮现起对祖国的深深怀念。 直到1988年,蒋经国去世后,孙立人才恢复了自由。但此时,他已经是年迈的老人,身体每况愈下,甚至连长途旅行也无法承受。 孙立人极度渴望回到祖国,去祭拜他已经逝去的父母,看看自己生前奋斗的故土。然而,这一愿望并未得以实现。直到他去世,他的棺椁依旧没有入土,他的遗愿仍未完成。 在他的遗言中,孙立人深切表达了希望能够归葬于广州,与昔日战友同眠的愿望。虽然这个愿望最终未能实现,但他留给后人的精神和历史的教训,依旧深深感动了无数人。 孙立人晚年的心境,折射出一个英雄人物面对历史与时代巨变的无奈与悲凉。他为国家贡献一生,但依然无法回到自己深爱的故土,甚至在临终时,他的遗愿依然未能得到满足。 然而,在他去世后,孙立人并没有被历史遗忘。许多老兵,甚至未曾亲自见过他的人,仍然怀念并敬仰他那段在抗战中浴血奋战的岁月。他的影响力,跨越了时代与国界,在两岸关系和民族情感的纽带中依然闪耀光辉。 孙立人的遗愿,虽然未能实现,但他一生的精神与贡献将永远被铭记。希望有朝一日,孙立人的棺椁能够如他所愿,归葬在祖国的怀抱。
1990年,大陆作家周良沛前往台湾看望孙立人,期间,他和孙立人讲了几句话。临走时
李小哥知识说
2024-11-26 10:52:46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