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有意思,我其实平时很少读非作者本人写的序,但HansReichenbach

墨者在此 2024-11-30 13:00:16

很有意思,我其实平时很少读非作者本人写的序,但 Hans Reichenbach 1965年出版的「量子力学的哲学基础」的译者序倒是引起了我的兴趣

译者对本书的观点是持批评态度的,而且言辞比较激烈(图一,图二),比如:

1. 歪曲量子力学的科学成就

2. 是彻头彻尾的唯心主义

3. 不承认波粒二象性共同存在是一个科学事实

4. 夸大了测不准原理,把它说成是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

5. 无视量子力学是个统计理论的事实

6. 不承认我们的知识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

批评如此激烈,是不是对的呢?

我们来看一下作者是如何讨论测不准原理的

作者认为,客体是受观测的干扰,所以测不准....(图三,图四,图五)

当然,一开始他引述的是海森堡的话,即海森堡认为,一切测量的不确定性都是由于观测工具的干扰....

诸位,这其实是误解了海森堡的话了

量子力学中的测不准其实是因为测量设备的分辨率导致的,理论上分辨率的极限是普朗常数,这就像你用一个显微镜观测物体,放大倍率很大之后,其实是看不清物体细节了,因为可见光的波长太长,会产生干涉,所以,就需要用波长非常短的电子波来观测,这就是电子显微镜的原理

当然,还有波长更短的,可以用来探测原子内部结构,之前我们已经解释过,此处就不赘述了

这个波长的极限就是普朗克常数

只要存在这样一个常数,你就不可能测的准了,只能是模糊的图像....

但是,你看 Reichenbach 就从这样一句话,衍生推论出来得到了测不准,是因为客体会受到观测的干扰的结论

服不服?

这一点非常像儒家吧? 这应该是一种主观故意了

而这我联想到,为什么 Reichenbach 忽然近些年被西方开始发掘并提及了呢?我认为他们是想让科学界也开始陷入愚昧,思维混乱之中

比如,之前提到过视觉心理学的发展,2023年的一份研究材料提到 Jan Koenderink 2019年提出的思想,即不存在客观的世界,客观世界都是观测者创造的...

所以,作为人工智能基础的视觉心理都如此了,人工智能集体梦游也是正常了....

大家准备迎接再次进入中世纪吧?[doge]

.

0 阅读:0
墨者在此

墨者在此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