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教授”郑强语出惊人:“1982年,我们的国家公费一批学生到日本留学,这批人

李小哥知识说 2024-12-17 14:42:38

“网红教授”郑强语出惊人:“1982年,我们的国家公费一批学生到日本留学,这批人中就有我,可是回来的有多少人呢?就我一个!” 1982年,国家公派了一批学生赴日本留学,这批人中就有年仅22岁的郑强。多年后,他说:“回来的有多少人呢?就我一个!”这句看似轻描淡写的话,却折射出一个深刻的故事。 那是改革开放初期,郑强怀揣着科学报国的梦想,踏上了日本的土地。他被派往京都大学学习化学,这所世界名校有着一流的科研条件,但留学生的生活却并非一帆风顺。 郑强很快发现,日本的部分教授对中国学生存在偏见,许多留学生被排斥在核心研究项目之外。 在一次学术会议上,郑强因被安排在会议边缘席位无法发言时,当场站起来,直接向教授提问。他质问道:“科学是为人类服务的,为什么要分国籍?” 这种勇气,让郑强成为不少中国留学生的榜样,也让他背负了更多的压力。 学术上的偏见是一方面,生活中的艰辛更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当时的中国学生普遍经济拮据,郑强一边啃着廉价的面包,一边埋头实验室十几个小时。他参与了多个前沿科研项目,在高分子研究领域崭露头角。 然而,更令郑强痛心的是部分日本学者篡改历史、试图美化侵略战争的行为。他不止一次站出来,用流利的日语批评这些行为。他说:“历史的真相必须被铭记,这不仅是对中国的尊重,更是对全人类的负责。” 1985年,郑强完成学业。在留日的中国学生中,不少人因日本更优越的生活条件而选择留在当地发展。而郑强却毫不犹豫地收拾行李,回到了祖国。 那时的中国,与日本在科研条件上相差甚远。但郑强始终相信:“只有祖国强大了,我们个人才能真正挺直腰杆。”他回到母校浙江大学,创办了全国第一个高分子动态流变学实验室。 在浙江大学,郑强的课堂既严格又充满魅力。他以自己的留学经历为案例,告诉学生们学术研究不仅仅是为了个人成功,更是为了让国家屹立于世界前沿。 一位学生因为实验失败想要放弃,郑强严厉地对他说:“失败是科学的常态,你不尝试突破,怎么为这个国家争一口气?”后来,这位学生在郑强的鼓励下,完成了国内首例高分子材料的动态实验。 郑强对学生的严格从不只是高标准,他对学生的关怀更是深入到生活细节。他常在课后与学生促膝长谈,帮助解决学术和生活中的难题。有人说:“郑教授的课堂是严厉的,但他的关怀是深刻的。” 2012年,郑强被调任贵州大学校长。那时的贵州大学,学风散漫,基础设施落后,甚至一些学生以逃课为常。 他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砍掉一片被用作学生逃课聚会的树林。他还规定每周突击听课,发现教学不合格的老师,当场责令整改。这些强硬的措施,让学生们重新认识了“学习”二字的分量。 但在严格的背后,郑强对学生的关怀却始终如一。有学生因为贫困准备辍学,郑强从自己的工资中拨出一部分,为他支付学费。他对学生说:“再大的困难,只要你想读书,我都能帮你解决。” 郑强不仅是一名科学家和教育者,更是一名爱国精神的传播者。他的演讲风格充满激情,总能点燃学生们的热情。 他常对学生说:“只有爱国,才能强国;只有强国,才能复兴。”在贵州大学的一次演讲中,他回忆起在日本的经历:“当时,日本教授问我为什么要回国,我说因为我的国家需要我。”这些话掷地有声,感染了无数青年学子。 2020年,郑强出任太原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在这里,他继续以严格和关怀结合的方式,为师生树立榜样。他经常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 有一次,他得知一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准备辍学,郑强亲自安排助学金,并反复叮嘱学生:“知识改变命运,你必须坚持下去。” 2023年,郑强退休,但他的教育生涯并未停止。他受聘为延安大学教授,继续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他常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教育的路,我永远不会停下。” 郑强的故事,不仅是一名教育者的传奇,更是一个国家发展的缩影。他选择回国,是为了一种信念;他坚持教育,是为了下一代的希望。 他的一生,用行动诠释了爱国的意义,也告诉我们:真正的成功,不仅是个人的成就,更是为国家和民族书写的荣耀。

0 阅读:1552

评论列表

陈刚

陈刚

44
2024-12-19 12:02

这才是真正的专家教授!!

山行

山行

18
2024-12-17 23:20

国之栋梁

碧海蓝天

碧海蓝天

11
2024-12-19 18:04

结果越混越差[捂脸哭]

小李哥

小李哥

5
2024-12-20 09:34

但是大部分人考虑的都是自身的利益,因为我们的民族凝聚力不断下降了,对于那些出国留学回来报效祖国的应该隆重表扬,对于那些出国留学不愿回家的,起码要让全国人民都知道!

1100032

1100032

3
2024-12-19 18:30

小编,这都是郑强告诉你的吧?

李小哥知识说

李小哥知识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