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一对辽宁夫妇借了7万元将女儿送出国留学。令人伤心的是,女儿却从此消失

粉墨叔叔登场 2024-12-25 16:18:27

2000年,一对辽宁夫妇借了7万元将女儿送出国留学。令人伤心的是,女儿却从此消失了。直到21年后,父母临终前才得知:女儿不仅活着,还成为了德国的一名教授,同时也结婚并生了孩子。 1979年曹茜出生在大连的一个普通家庭,她的父母虽然没有过多的物质财富,但他们却非常重视教育,总是竭尽全力给曹茜提供最好的学习条件。 父母的期望也非常高,他们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学习,才能改变家境的困境,才能让女儿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然而过高的期望和严格的教育方式却让曹茜的童年充满了压抑,从小到大曹茜的生活几乎没有娱乐和自由,她的时间都被用来读书和应付各种课外辅导。 她很少有机会去玩耍,甚至连和朋友聚会的时间也被父母严格限制。这种压抑的环境让曹茜逐渐产生了强烈的反感,她渴望摆脱这种“囚笼”般的生活,渴望找到属于自己的自由和空间。 在高考时曹茜就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离开家乡,选择了一所远离父母的学校,但父母却坚持让她留在本省的大学,尽管曹茜的成绩优秀,学校也为她提供了赴德国深造的机会,但这背后的学费却成为了一个巨大的障碍。 2000年曹茜终于如愿以偿地踏上了留学之路,她的父母为了供她出国,四处借钱,东拼西凑了7万元人民币,对于他们来说,这笔钱几乎是他们所有的积蓄,甚至包括了向亲朋好友借的钱。 为了让女儿拥有更好的未来,曹茜的父母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了她的身上,然而德国的生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 刚到异国他乡,曹茜面临着巨大的文化差异和生活压力,尤其是经济上的困难,尽管她节俭度日,甚至通过半工半读来维持生活,但这依然不足以支撑她在国外的开销,随着时间的推移曹茜越来越感到经济上的压力,她开始频繁地向父母求助。 2003年曹茜第一次向父母打电话,要求他们汇款。,父母虽然心疼但还是尽力满足了她的需求,毕竟女儿远在国外生活条件艰难,他们不能袖手旁观。 曹茜的父母为了她能够完成学业,已经尽了最大努力,但是这笔款项依然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困难。 然而这样的电话联系逐渐让父母产生了不满,每次曹茜打电话回来,问的不是家里人怎么样,也没有关心父母的身体,全部都是“要钱”。 这让曹父心里不由得生出了怨气,终于在一次电话中曹父忍不住说道:“要不是要钱,还以为你死在外边了!” 虽然气氛已经变得十分紧张,但曹父依然将钱打了过去,而曹茜在接到钱后,内心的情绪却更加愤怒,她感到父母对她的冷漠,感到自己的无力与无望,渐渐地她与父母之间的联系变得愈加疏远。 此后曹茜再也没有主动联系过家里,即使父母多次打电话,她也从未接听,甚至更换了电话号码,让父母的寻求变得更加困难。 尽管父母的身体日渐衰弱,曹茜始终没有回家看望过一次,父母曾多次试图通过媒体或其他渠道找到她的消息,但曹茜却始终没有露面。 随着岁月流逝,曹茜在德国渐渐站稳了脚跟,她成为了一名教授并在德国结婚生子,然而对于她的父母来说,他们的世界依然只有那份沉重的失落和未曾解开的心结,直到2019年,父母得知了女儿的近况——她不仅活着,而且已成为德国的一名教授。 在得知女儿的消息后,尽管父母心中充满了万般遗憾和愧疚,但他们依然希望能够再见到女儿一面,父母的身体状况已经非常糟糕,他们没有多少时间可以等待。 然而尽管媒体和社会各界纷纷帮助他们联系曹茜,后者始终保持沉默,曹茜的冷漠彻底让父母心灰意冷,而她也未能履行“报恩”的责任,给父母一个最后的安慰。 这个故事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讨论,许多人对曹茜的做法表示不理解,认为她应该更体谅父母的付出,而另一些人则认为,曹茜的行为是因为她的童年充满了压抑和不公,这才导致她与父母的疏远。 有网友评论说:“孩子总是渴望自由,但父母的过度管束却常常让他们窒息。”而另一些人则指出:“父母的过高期望和控制,可能让孩子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导致关系的破裂。” 曹茜的故事是一个深刻的警示,提醒我们在教育孩子时,过高的期望和过多的压力可能会导致孩子心理的反感和抵触。 家庭关系的和谐不仅需要物质上的支持,更需要情感上的沟通与理解,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而不是单方面的付出与索取。 希望每个家庭都能找到适合的方式,让亲情在理解与宽容中得以滋养,而不是在压力和矛盾中逐渐枯萎。我在罐头搞创作 (信息来源:大连德国留学女孩17年杳无音信……有消息从国外传来——辽沈晚报)

0 阅读:732

评论列表

随缘

随缘

7
2024-12-26 07:47

极端自私自利,无父无母

沙雕我乐意

沙雕我乐意

5
2024-12-26 12:10

畜牲不如的东西

李元昊wan

李元昊wan

4
2024-12-25 22:50

这样的女儿无情无义

粉墨叔叔登场

粉墨叔叔登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