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年我帮寡嫂割麦子,她让我别来了:你大哥临终前托付我照顾你 大家好,我叫王有

乐荷谈文化历史 2025-02-17 11:44:58

83年我帮寡嫂割麦子,她让我别来了:你大哥临终前托付我照顾你 大家好,我叫王有根,来自陕西关中平原永丰村,今年三十二岁。我们家在村里算是有些名气,因为我爹有两个儿子,终于打破了三代单传的局面。说起来,这一切都要从我大哥王长根和他的爱妻杨巧荷的故事说起。 大哥出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天生力气大得很,他的身影在村里可是无人不知。他那宽广的肩膀,总让我觉得特别安心。记得小时候,每当他回家,总是背着我去田间,带我去看那些稻麦飘香的田野,那是一种无比幸福的时光。 1975年,那一年我才八岁,大哥却已经谈上了对象。她是邻村杨家沟的女孩,名叫杨巧荷,长得挺水灵的,尤其是一双大眼睛,真的像能说话一样。 那时候的大哥在煤矿上班,偶尔回来,总会给巧荷嫂子带一些小礼物。虽然都是些微不足道的东西,但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这些小玩意儿对巧荷嫂子来说,简直是珍宝。 巧荷嫂子不仅好看,还特别能干。她在地里种地,养猪喂鸡,每次大哥回来,家里都会热闹非凡。她做的饭总是让人垂涎欲滴,香喷喷的馒头,配上几道小菜,大哥每次吃得都特别香。那种幸福的日子,让我们都觉得温暖无比。 1976年,大哥和巧荷嫂子结婚了。记得那天她穿着大红嫁衣,坐在马车上,脸上的笑容真的是比春天的桃花还要灿烂。大哥牵着马走在前面,整个人精神抖擞,连村里的年轻人都羡慕得不行。 婚后的一段时间,他们俩的日子过得那叫一个美。大哥兢兢业业地在煤矿上工作,巧荷嫂子则在家里操持着家务,一起过着简单却幸福的生活。虽然没有什么富裕的物质条件,但他们的心底却充盈着温暖和快乐。 每到麦收的季节,大哥总会请假回来帮忙。那时候我们收麦子可不是现在这样方便,完全靠手工,累得人喘不过气来。大哥和巧荷嫂子总是天不亮就下地,一直到太阳落山。巧荷嫂子总是扎高高的马尾辫,穿着灰布衫,手握镰刀,动作麻利。看到他们合作的默契,我心里满是羡慕。 我常常在他们后面捡麦穗,有时候晒得头晕眼花,巧荷嫂子就会让我在树荫下休息,甚至给我一个煮鸡蛋。那个年代,鸡蛋可不是随便能吃到的,但她总是愿意分给我。那时候的我,满心感激,只觉得这位嫂子真是个好人。 然而,好景不常。1982年的冬天,大哥在煤矿出事了。我正在技校上课,突然收到村里来的信,心里一紧,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等我赶到医院时,大哥已经奄奄一息。那一幕至今让我难以忘怀,大哥的脸色苍白,嘴唇发紫,巧荷嫂子紧握着他的手,眼泪止不住地流。她的哭声,如同利刃一般刺痛了我的心。 大哥用尽最后的力气对巧荷嫂子说:“巧荷,这些年苦了你了。有根还小,以后就拜托你照顾他了。”说完这句话,他就再也没能醒来。那一刻,我的心被撕裂了,似乎失去了支撑。 自那以后,巧荷嫂子就成了寡妇。农村的寡妇日子不好过,村里的人私下里说闲话,指指点点,可巧荷嫂子从未在意。她依然默默地在田里劳作,照顾着我和父母。即使一个人,也没有抱怨过。 1983年春天,我从技校毕业回到村里,正值春耕。看到巧荷嫂子一个人在地里忙碌,我心里难受得不行。想去帮忙,她却坚决不让我,我试图靠近,她总是把我推开。“有根,你年轻,跟我一起干活不合适,你应该去城里找个好工作。”她的话让我心里五味杂陈。 村里的人劝她再嫁,毕竟年纪还轻,但她一口拒绝,说自己是王长根的媳妇,一辈子都不会变。我心里既感动又惋惜,明明她可以过得更好,却选择了守护这份爱情。 那年夏天,麦子又熟了。一天晚上,我偷偷去田里帮巧荷嫂子割麦子。她看到我,脸上立刻露出担忧的神情。“有根,你别来了,要是村里人知道了,会说闲话的。”那一刻我知道,她心里装着的不仅是对大哥的承诺,还有我这个年轻人的未来和梦想。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关系愈加亲密。虽然村里人的流言蜚语不断,但我想,我和巧荷嫂子之间的那份情感,比那些闲话更加牢固。然而,1983年的冬天特别寒冷,早上一觉醒来,我发现她的房间空了,只留下了一封信。 信中写着:“有根,我走了。你的大哥托付我照顾你,现在你长大了,有出息了,我的责任也尽到了。要好好的,找个媳妇,把日子过好。”读着这封信,我的泪水止不住地流下来,心里像是被人挖走了一块,空荡荡的,只剩下无尽思念。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见过巧荷嫂子。每年清明节,我都会在大哥的坟前放上一些新鲜的祭品,心里默默祈祷,希望她过得好。如今又是一年麦收时节,站在金黄的麦田里,风轻轻吹过,麦浪起伏,心头的感慨久久不能平息。 我常常在想,世上还有谁会像巧荷嫂子那样,心甘情愿守护一份爱情,甚至为此放弃自己的幸福?这样的女人,太让人心疼,也让我深感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 人生的路上,或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雨,但正是这些经历,塑造了我们的生命。想必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巧荷嫂子,她们无私奉献、默默守护的爱,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再见了,巧荷嫂子,我希望你在远方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安宁与快乐。

0 阅读:34
乐荷谈文化历史

乐荷谈文化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