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敬轩老中医治疗小儿泄泻的两点经验
作者/张文捷 整理
介绍:宋敬轩(1924~卒年未知) 男,汉族,陕西乾县人,乾县中医院中医儿科副主任医师。曾从师于其父。现任乾县政协委员。擅长儿科,在治疗中首重脾胃,对于婴幼儿腹泻及百日咳的治疗效果尤佳。撰有“百日咳验方”,经学生整理,撰有“宋敬轩老中医治疗小儿泄泻的两点经验”、“宋敬轩老中医治疗顿咳经验”等论文。

我县老中医宋敬轩,自幼随父学医。四十年来,对小儿病的诊治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笔者在跟师学习中,深感宋老对泄泻的辨证施治有独到之处。现整理介绍于下。
对病因与分型的认识
自《内经》首倡“湿胜则濡泻”一说以来,对泄泻病因,各家均有发挥。宋老认为:其因不外三种。其一感受外邪: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故四时寒暑温凉的变化,都有所影响;如夏季暑气偏盛,秋令阴雨过多,致湿热蕴蒸而生泄泻。其二内伤饮(乳)食:小儿脾常不足,凡饮食不节或不洁,易致脾胃受损、运化失职,不能腐熟水谷,致水谷不分并走大肠而成泄泻。其三脾胃虚弱,脾属土而恶寒湿,脾气不足不能运化水谷,致水反成湿谷反成滞,水湿滞留而形成泄泻。
宋老指出:以上三因,脾胃虚弱是主要的,是发病的基础,而外感、伤食是发病的条件。
关于泄泻分型,历来比较繁杂。宋·钱乙分为乳食不消、胃虚热、伤风、秋季吐泻;明·万全曰泄泻有三:寒、热、积也;清·陈复正谓泄泻有五:寒、热、虚、实、食积也;清·吴谦分伤乳食、中寒、火、脐寒、脾虚、飧泻、惊泻、水泻八种;儿科讲义(1979年)分伤食、风寒、湿热、脾虚、脾肾阳虚及伤阴伤阳、阴阳俱伤。
宋老认为:按照审因论治的原则,泄泻应分伤食(乳)、湿热、脾虚三型。
这样分法有执简驭繁之义,分型只给人以规矩准绳,在于医者贵变通也。
临证中,伤食者消食导滞,处以保和丸或消乳丸;湿热者清热利湿,处以葛根芩连汤或四苓散;脾虚者健脾益胃,宜七味白术散或异功散。
他主张处方宜简不宜繁,药量宜小不宜大,以及节饮食慎风寒防食积,清湿热消积滞中病即止,时时顾护胃气等原则,都是十分可取的。
关于胎泻
宋老把具有以下特点的婴儿腹泻称之为胎泻:
患者泄泻并不限于夏秋季,四季都可发病;多为六个月内甚至月内的婴儿;这些婴儿多体胖、食量较大;泄下绿水夹有奶瓣,日十数次,甚至二十余次;患儿精神萎顿,易哭闹以晚间为甚;各种止泻剂无甚效果,若更换母乳,泻可减轻甚至停止。同时,这些患儿易患湿疹或咳嗽哮喘,容易感冒。其母多体胖或嗜食膏梁厚味,乳汁偏多(俗称浆水奶),有腰痛带下之证,或痰饮咳嗽之疾。宋老初治泄泻,用清热利湿不效,温中收涩不著,颇感棘手。尔后因悟其泻与母乳有关,采用母子同治之法,投以祖传之土茯苓汤始获效果。
病案举例
宋××,女,6月。1964年5月18日初诊。患儿泄泻反复迁延已四月,曾用西药抗菌素、黄连素及中药多剂无效。现泻绿水夹奶瓣,日达十五次。诊见患儿体胖、面黄、腹胀、肠鸣,晚间哭闹,惊惕,头胸部可见铜钱大湿疹多处。指纹紫滞,舌红苔黄腻。宋老初诊按常法治疗半月,四易其方均罔效。后适其母外出数日改由他人哺乳,泄泻稍停。其母归后泄泻又作,至此方悟出母乳致儿泻之理。故采用母子同治之法,改用土茯苓汤五剂,嘱母子同服,未见明显效果;再投五剂后,泄泻减为日五、六次、精神略好,不甚哭闹,湿疹亦愈大半。因服药后其母乳汁减少,改为间日一剂。前后共服30余剂,腹泻竟获痊愈。其后再未复发。按本案初用葛根芩连之清热,五苓之利湿,理中之温中,补中益气之升提,均无效者,只因治标未治本,治儿未治母之故也。后因采用标本兼顾、母子并治之法,使四月之顽固泄泻获愈。以后每遇此类泄泻,即按此法,疗效均满意。土茯苓汤
土茯苓15克,党参10克,黄芪10克,黄柏9克,天花粉9克,苡仁9克,车前子9克,生草6克,水煎服,每日一剂,母服2/3,儿服1/3。
如药后母乳减少,可间日服一剂。
本方中土茯苓清热解毒除湿为君药;党参健脾益气,黄芪补气升阳托毒外出为臣药;黄柏苦寒燥湿解毒,苡仁利水渗湿健脾止泻,车前子利水道而分清浊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以解毒为使药。八味相合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止泻,扶正祛邪之功。
讨论
查古代医籍,虽无胎泻之称,但古人历来十分重视胎儿与孕妇之间的关系,诸如《幼幼集成》《医宗金鉴·幼科》,认为孕妇在怀孕期间,饥饱劳逸,喜怒忧惊、饮食寒温均可致儿病;且胎热则儿得热证,胎寒则儿得寒证。
胎湿则儿患湿证都说明了这一点:胎泻之患儿可能因其母湿热之毒素盛,或因外感湿热之邪毒,致胎儿受湿热之毒熏蒸,生后发生泄泻之证。
除此之外,母乳也可致儿泄泻。《景岳全书·小儿则》引薛氏之说:“若小儿自受惊或乳母恚怒致儿吐泻青色者,宜用异功散。若母食厚味而致乳热者用东垣清胃散。母饮酒而乳热者用葛花解酲汤子服一、二匙……”的记载。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胎泻之患儿或因在胞宫中受湿热之胎毒,或因其母通过乳汁把湿热之毒传于婴儿。可见其母是胎泻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治疗上除采用一般治疗方法外,还必须采取母子同治之法,应顾及到其母孕期和哺乳期的生活习惯、情志饮食、嗜好等,方能达到预期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