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我发现很多学生写论文缺乏“全局视角”
一只思敏在浙大吃烧烤
2025-03-12 15:54:14
🔹《拯救「研究牲」计划》第63篇,这个系列合集见笔记结尾👇🏻
在辅导过程中,我审学生论文的第一步永远不是直接猛地扎进一字一句的细节里,而是对照着目录先看整个【文章框架】,去考量每一章特别是核心章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成立、顺畅、完整;再去细看每一章的【章节框架】,去考量这一章里每一节之间的逻辑关系。
对于学生的论文初稿,我在这点上会花很久去反复考量、质疑、给建议。这一步看好了、理顺了,才会再投入到细节的审阅批注中。
这就像你第一次遇见一个人,先给你留下印象的一定是他的整体气质风格,然后才是细节。整体上看着和谐顺眼舒服了,一些细枝末节偶尔有些小毛病也无伤大雅。
🔺而我发现,很多学生在写论文时是反着来的。
他们一写论文就很容易沉溺到细节中无法自拔,而缺乏真正重要的“上帝视角”来宏观把控论文的整体。
于是你就会发现:
✔️他们写着写着就忘了自己这篇论文到底要讲个啥,每一部分到底要讲个啥,为啥要讲这个……迷失主线脱离正轨,论文写完了都没回答清楚这篇论文要回答的问题
✔️又或者写到后面忘了前面:要么是前面写过的又重复了一遍,要么是前面自己给自己挖的坑一直没填上,要么是后面完全否定了前面的某个观点,piapia打自己脸……
这些都是沉溺在细节而缺乏全局视角带来的问题。
🔺所以我在第一步审框架时考量的点在于:
✔️论文这条主线是否在正轨上?有没有散?是否每一章每一节都紧扣主线?
✔️论文每个章节之间是否有逻辑关系?是否有内容的交叉、重叠、衔接不上等等关系?
这就需要大家在写论文和改论文时具备【宏观视角】和【全局视角】。
一般在审这一点的时候最受罪的是我的鼠标滚轮。硕士近一百页博士近两百页的论文就不断上下来回翻动去考究这一件事,直到把论文主线和章节关系梳理清楚了才投入到具体的局部细节的审阅中。
被我辅导的学弟学妹常常看了我的批注会问我为什么能把离得那么远的两节内容联系起来——这就是不断回顾前后文的结果。
论文要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说的就是这一点。你不能增删改一个地方结果发现对其他部分一点不影响……
(写不下啦,剩下的文字见图片👆🏻)
0
阅读:0
WINTER
没错我写论文的时候经常灵光一闪诞生金句,但其实就是语言游戏,自顾自乱说一通,最后被导师批评不需要把所有想到的都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