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你的创造力来源于足够的心理安全感
一只思敏在浙大吃烧烤
2025-03-16 15:07:07
🔸《思敏读博感悟》第50篇,这个系列合集见笔记结尾👇🏻
我对于这句话的深刻体会来源于上周一个研三学妹的咨询。
她想求助的点在于觉得自己课题没做完、实验太单薄,可是马上就要提交毕业论文了。
好,那就约时间开会讨论。
毫不夸张,我刚进会议的一段时间,氛围简直可以用“死气沉沉”来形容。我都能感受到屏幕那边学妹的“心如死灰”。
整个会议的前1/3都是单向的我问她答。
但神奇的点在于,随着会议的推进,她的话匣子逐渐打开了:
她主动和我讨论她对于实验的想法,能通过我给她的建议举一反三。整个对话中她的占比越来越多,最后甚至主动给我打开她之前做的很多实验来聊这些实验能不能放、要怎么放……
随着讨论的推进,我能明显感觉到她的语气越来越昂扬,从一开始愁云惨淡到最后变得明朗起来。一开始觉得自己陷入毕业困境苦闷不堪,现在看起来好像情况没自己想得那么糟也还能处理得来?
一个半小时的会议,并不长,但是可以很明显感受到她思维活跃度的变化。
这件小事让我想了很多。
想象一个场景:你正在开组会进行汇报。
你一说话就被导师一句话反驳回来,甚至自己的想法还没来得及说完,还没解释清楚对于这个实验设计到底是怎么想的,就被导师以各种奇形怪状的理由打回来了。
一次是这样,两次是这样,次次是这样……你便再也不敢放心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大气也不敢出,小心翼翼生怕说错,对自己的质疑一步步累积:
“我这个菜鸡能提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来?”
🔺所以我发现,足够的心理安全感才是能力充分展现的必要前提。
在我们当时开会讨论的环境下,她逐渐感受到自己是安全的,是可以自由表达的,说出来的想法是不会被批判的,表达欲望便高了起来。
她和我说,她那天和我讨论的东西全部是被导师一句话否定的,她甚至不知道导师到底听懂她在做什么了没有。
也是直到那一刻我才知道原来她不是缺实验,她其实做了很多实验,但是都被导师一句话否定了所以觉得没用就没有提。
当你察觉到自己不敢表达、或者觉得自己思维太死板被禁锢住的时候,很可能是你当下的潜意识在提醒你这里不安全,限制住你本来的创造力……
(写不下啦,剩下的文字见图片👆🏻)
0
阅读:0
HYGGE
深有感触,我刚读博的时候,觉得自己很死板,但是我博士导师是一个很开放包容的人,慢慢的我也能在组会发表一些自己的意见,感觉自己的思维也越来越活跃,这当中固然有我自己成长的部分,但我感觉安全感的确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