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722年,康熙病重,临终之际下诏让一个男人殉葬,四阿哥胤禛一看名字慌了,虽

诺言卿史录呀 2025-04-01 10:05:55

公元1722年,康熙病重,临终之际下诏让一个男人殉葬,四阿哥胤禛一看名字慌了,虽然迷惑不解,但还是连忙下跪求情。胤禛不明白父皇做这一连串操作的用意,等到登基后才知道父皇的高明。 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是清朝的第四位皇帝,也是年少登基。 当时,清朝形势不稳,他通过击败鳌拜达到亲政的目的,还平定了三藩之乱,统一台湾,击败沙俄,战胜噶尔丹等。 可以说,康熙是清朝历史中能力出众、功绩卓越的皇帝。 《康熙大帝》电视剧中有一个片段,可以很好展现康熙皇帝的心思。 当时仅仅十几岁的康熙皇帝单独召见当时的大臣,这位老臣是顾命大臣,但是他为人却很是左右逢源,从不出头。 康熙此时已经动手抓了鳌拜,见这位老臣不过就是敲打他。 康熙皇帝直截了当地说了大臣心中所想,并表示没有想要惩罚他的意思。反而说:“朕发现,朕的头上都有白发了。” 大臣见状深感惭愧,哭泣的给康熙皇帝磕头。 通过这件事能很好地说明,康熙皇帝心思的确够深。 当然这也与康熙皇帝在高位有关,毕竟成为皇帝的人所思所想和普通人不一样,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康熙皇帝从政期间的确是清朝较好的时候。但是,他到晚年也一样很忧心,毕竟孩子多,太子胤礽又不成器,谁继承大位就成为问题。 因为康熙末年时候出现国库亏空,贪污的事情也很多,需要有实干的皇帝来挽救这个局面。 康熙皇帝心里明白,能做到这点的就是胤禛。但是当时朝中支持他的并不多,想要顺利的继承皇位,稳固政权需要做的事情很多。 正是康熙皇帝有了这个心思,所以他断然的换掉了曾经的九门提督托合齐。这个九门提督的位置很重要,皇城的第一守卫,守住皇城才能让皇帝顺利登基。 换下托合齐,就是因为他是倒向太子的人,所以他必须换掉,因为心不向着康熙必然会成为像定时炸弹一样的存在。 因为隆科多是曾经的第一侍卫,加上他多年都实心办事,所以才得到了康熙的认可,并把重要的九门提督的位置给了他。 既然如此,为什么康熙转而又要在弥留之际让隆科多陪葬? 清朝初期的确有陪葬一说,但是经过两朝后,这样的情况已经改变。所以康熙让隆科多陪葬的确很蹊跷,这里面透着诡异。 不管如何,隆科多只要接旨都无法拒绝。还好此事他是得到消息,只要他找到人帮自己,还能救得自己一命。他要找的就是胤禛,后来的雍正皇帝。 “九子夺嫡”明显看出来不站队才是活下来的关键。隆科多聪明就聪明在自己不站队,一心为康熙皇帝。 但是到后期,为了自己,他必须要在关键时候做出选择。其实康熙皇帝也在等着他选择,如果他选对了,那自然飞黄腾达,选错了必定难逃一死。 隆科多去见了当时的雍王爷胤禛,表达了自己的诉求,也表示自己会支持胤禛的态度。这就是当时不明朗时局时候,雍正需要的,何况隆科多是九门提督。 雍正没有失言,他在康熙弥留的时候是最后见康熙的,他求了康熙皇帝,康熙皇帝没有叱责和生气,很直接的下了旨意,免除了隆科多的殉葬。 这在《清史稿》中都有记载:“圣祖大渐,召受顾命。” 到底为什么康熙没有生气,反而坦然的下旨呢? 其实,这正是康熙给雍正的长远考虑。九门提督的重要性在这里就不多加赘述,就说以人性来讲,想要人忠诚于没有恩情的人是很难的,除非理念和利益一致。 反之,如果有恩情,救命的恩情,那就不一样了。 康熙皇帝要杀隆科多,雍正皇帝救了隆科多,就变成隆科多的救命恩人。他自然从心中感念雍正的救命恩情而更加忠诚,更利于初等皇位雍正稳定局势。 这就是康熙为自己儿子雍正所做的计。事实证明,雍正后期能顺利登基与隆科多息息相关。      

0 阅读:53
诺言卿史录呀

诺言卿史录呀

一样得事件,不一样得角度去说,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