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这仨字会让你家孩子丢掉不少分

若到江南赶上 2025-04-01 15:38:56
❤️会员文章,限时浏览 今天有位海淀妈妈跟我讨论了孩子的一个问题,我觉得这位妈妈真的很善于思考。她说的这个问题在我孩子初一的时候也发生过。为了这个事情,我当时还特意和学校老师沟通过。 . 问题是这样的:细心的家长发现,孩子对于老师讲过的试卷,貌似都改了,其实是没有改彻底,因为孩子会觉得自己所答与老师讲的差不多。不只是语文的阅读理解、道法的材料分析,甚至是生物的实验探究、物理的实验题,都会存在这样的问题。 . 拿语文阅读理解举例子吧。很多孩子会觉得自己答的和老师讲的答案差不多啊,没有遗漏什么信息啊,至于老师为什么要给自己扣分,更是越想越不服气。课上老师讲她的,孩子在下面想自己的。一堂课下来,至于自己的答案究竟遗漏了哪些重要答点,完全没有入脑。回家家长问孩子哪里答得不准确丢分的,孩子支支吾吾,完全讲不清楚。 . “差不多”这三个字,会让你孩子的学习成绩原地踏步。 . 这个问题,与老师、孩子、家长都有关系。很多老师分析卷子时,习惯快速把答案123念一遍,孩子根本来不及记录,似懂非懂,模棱两可,孩子如果课后不追着老师去深究自己被扣分的原因,这篇阅读理解忙活了半天,考也考了,讲也讲了,改也改了,基本不会给孩子带来新的进步。 . 我前面曾经写过一篇笔记,说过这个问题。你想,你家孩子初一到中考,做了多少篇语文阅读理解?就那点玩意,天天练,天天考,天天讲,天天改,最后班里能得满分的孩子寥寥无几。真的就那么难吗?还是练与讲、做与改之间的很多细节没有夯实造成的。 . 深究每次的答案,会让你发现自己的作答与标答之间的细微差异,而这种差异就是丢分点。 . 那么,谁来做这个事情呢?你嘱咐自己的孩子一万遍“上课认真听讲哈”,对90%的孩子依然是没有用的,他是认真听了,但认真听未必就能听出自己的问题在哪。如果孩子习惯了“差不多”,习惯了“这个老师就喜欢找茬”,习惯了“无所谓”,就永远补不上自己欠缺的那一点点。 . 我敢说这位海淀妈妈发现的问题,99%的家长都未必能发现。 . 我在前年的一篇文章中提到过“因果链条”,这个是我在当年解决孩子阅读理解、生物实验研究、地理综合大题、道法材料分析等题目丢分的法宝。因为我发现我家孩子当时答题总是答不完整、答不到点子上。

0 阅读:0
若到江南赶上

若到江南赶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