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39年,李世民召见尉迟敬德,说:“听说你要谋反?”尉迟敬德一听,怒气冲冲地脱掉上衣,说道:“臣确实要谋反!”谁知,李世民却哭了起来。 唐朝初年,太宗李世民的麾下猛将如云,其中有一位以勇猛绝伦、忠诚不二著称的传奇人物,他便是鄂国公尉迟敬德。 尉迟敬德出身并不显赫,是山西朔州人,早年以打铁为生,力大无穷,精通武艺。隋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尉迟敬德也投身军旅,最初在割据马邑的刘武周麾下效力,担任偏将。他作战极其勇猛,每战必先,手持马槊,冲锋陷阵,所向披靡,很快便崭露头角。 当时,秦王李世民奉命征讨刘武周。在介休一战中,尉迟敬德与另一员猛将寻相被唐军包围。唐军主将是宗室名将李道宗,兵力占优。尉迟敬德与寻相最终在李道宗的劝说下,投降了唐军。 李世民素来爱惜勇将,他久闻尉迟敬德之名,待之以礼,尉迟敬德当即表示愿意为秦王效死。 归唐之后,尉迟敬德果然没有辜负李世民的厚望。他被任命为秦王府右一府统军,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屡立奇功。在征讨王世充、窦建德的战役中,尉迟敬德的表现尤为耀眼。 最惊险的一次,是在围攻洛阳时,李世民率领少量精骑外出侦察,不料遭遇王世充的大军。敌军将李世民团团围住,形势万分危急。单雄信手持长槊,直刺李世民。 千钧一发之际,尉迟敬德拍马赶到,大吼一声,挥舞马槊,将单雄信刺落马下,随后护着李世民杀出重围。 还有一次,在攻打王世充的时候,李世民麾下的一些将领(包括之前一同归降的寻相)竟然叛逃。一时间,军心浮动,有人甚至怀疑尉迟敬德也会叛逃,就将其关了起来。 李世民力排众议,对尉迟敬德表达了绝对的信任。他召来尉迟敬德,赐予金银财宝,说:“大丈夫意气相投,不必介怀小人离间。若将军实在想走,这些金银权当路费。” 尉迟敬德被李世民的坦诚和信任深深感动,叩首流涕,发誓绝不背叛。第二天,他便率领精骑,在战场上生擒了窦建德的重要将领,用实际行动回报了李世民的信任。 尉迟敬德不仅勇猛,更在关键时刻展现出过人的胆识和政治判断力。在“玄武门之变”这一决定大唐命运的事件中,他的作用至关重要。当时,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步步紧逼,企图加害李世民。李世民犹豫不决,正是尉迟敬德与长孙无忌等人力劝他当机立断,先发制人。 政变当日,李世民在玄武门伏击建成、元吉。当李世民射杀李建成后,李元吉反扑,企图勒死李世民。又是尉迟敬德及时赶到,一箭射杀了李元吉。 随后,建成、元吉的余党两千人猛攻玄武门,形势危急。尉迟敬德手持建成、元吉的首级示众,余党顿时崩溃。接着,他更是身披铠甲,手持长矛,闯入皇宫,名义上是保护唐高祖李渊,实则是进行“兵谏”,迫使李渊下诏立李世民为太子,并将军政大权交出。可以说,没有尉迟敬德在玄武门内外的果断行动,结局殊难预料。 因玄武门定策之功,尉迟敬德被封为右武侯大将军,赐爵吴国公(后改封鄂国公),食邑一千三百户,成为大唐开国的顶级功臣之一。 正如许多猛将一样,尉迟敬德性格耿直、刚烈,不善官场周旋,甚至有些恃功自傲。他在朝堂之上,常常因为看不惯某些文官的作风,或是与其他将领发生争执,而口不择言,甚至动手。 有一次在庆功宴上,尉迟敬德看到有人的席位排在自己之上,认为对方功劳不如自己,竟当场勃然大怒,挥拳将前来劝架的任城王李道宗打得险些失明。 此事让李世民大为光火,严厉斥责了他,并告诫他要吸取汉初功臣韩信、彭越因骄横而被杀的教训,切勿重蹈覆辙。 或许是这些前科,难免引起一些人的猜忌和非议。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便有传言说尉迟敬德意图谋反。 消息传到了李世民耳中,为了探明虚实,也为了敲打一下这位或许有些骄纵的老臣,李世民决定亲自召见尉迟敬德。 这一天,尉迟敬德奉诏入宫。他或许已经听闻了一些风声,心中忐忑不安。见到太宗后,礼毕,李世民开口便是一句石破天惊的问话:“敬德,我听说你要谋反,有这回事吗??” 尉迟敬德闻言,犹如五雷轰顶,他一生忠心耿耿,从不讳死生,何曾有过半点反意? 接着,尉迟敬德将身上的朝服猛地扯开,露出古铜色、伤痕累累的胸膛,对着李世民说:“臣确实要谋反。” 此言一出,不仅旁边的内侍吓得魂飞魄散,连御座上的李世民也惊呆了。 就在李世民惊愕之际,却见尉迟敬德赤裸着上身,猛地跪倒在地,一边用拳头捶打着自己的胸膛,一边声泪俱下地哭喊道:“臣随陛下征伐四方,身经百战,流血无数。这身上下,哪一处没有为陛下挡过刀箭?如今太平无事,便要怀疑臣反叛吗?” 李世民看着尉迟敬德身上一道道狰狞的伤疤,联想到之前尉迟敬德与自己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情景,顿时也哭了起来,马上安抚说:“我正是因为不怀疑你,才告诉你这些的。” 经此一事,尉迟敬德变得更加低调谨慎,他晚年笃信道教,闭门谢客,不问政事,在家中沉溺于炼丹修仙,最终得以善终,享年七十四岁。
公元639年,李世民召见尉迟敬德,说:“听说你要谋反?”尉迟敬德一听,怒气冲冲地
新霖谈历史
2025-04-07 22:05:0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