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驾时代人类会被取代吗? 近日,关于“智驾离不开人”这一论断引发广泛关注。结合技术发展现状和实际案例,可从五个维度进行论证,充分表明人类仍是智驾时代的“主驾驶员”。 数据与算法优化高度依赖人类经验。 在中国宝武宝钢股份的热镀锌智能车间,虽实现无人化生产,但设备维护工程师仍需监控系统运行,算法升级需融入工人师傅的经验数据;中建八局首席焊接工匠陈浩指出,焊接参数需产业工人结合经验优化,AI仅能执行程序化操作;华为智驾系统规则打磨和端到端兜底逻辑也仍需人类工程师参与。 复杂场景仍需人类驾驶员干预。地平线征程6系列智驾系统在暴雨天气能稳定运行,但面对突发障碍物仍需人类接管;欧盟要求L4级自动驾驶必须配备“人类驾驶员逃生通道”,说明技术无法完全替代人类决策;理想车主事故案例显示,过度依赖智驾系统易引发安全隐患,人类驾驶员仍是最终责任主体。 技术伦理与治理框架由人类主导。联合国通过中国主提的《加强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国际合作决议》,强调“以人为本、智能向善”原则;中国《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要求算法透明化,禁止AI生成虚假信息;长安汽车高管指出,华为MDC610算力需结合人类对场景的理解进行模型优化。 历史经验印证技术与人类协同进化。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技术进步需与劳动者权益同步,当前智驾平权通过技术普惠实现岗位转型;焊接工人从体力劳动转向编程操作,收入提升,印证技术升级创造新岗位;医疗领域AI辅助诊断系统最终诊断权仍归医生,避免误判风险。 国际合作化解技术垄断风险。地平线征程6系列兼容多家车企需求,证明智驾技术需多方协作;TOPS算力价值取决于人类对数据的标注和场景的定义;新加坡专家指出,AI芯片、算法、数据均来自跨国协作,单一国家无法垄断技术发展。 人工智能的本质是工具属性,其发展始终服务于人类需求。通过完善技术伦理框架、推动岗位转型培训、加强国际协作,人类既能享受智驾带来的效率提升,又能规避技术失控风险。正如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龚克所言:“AI是综合理解事物的生成式工具,但主驾驶员永远是人。”
智驾时代人类会被取代吗? 近日,关于“智驾离不开人”这一论断引发广泛关注。结合技
沁沁随心生活
2025-04-08 12:27:3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