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中国修建秦岭隧道时,找德国购买盾构机,德国鼻孔朝天:3.5亿一台,爱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4-09 00:34:28

1997年,中国修建秦岭隧道时,找德国购买盾构机,德国鼻孔朝天:3.5亿一台,爱买买,不买拉倒!我方纠结过后最终选择购买,而正是那次购买,让今后的德国人后悔不已。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巍巍秦岭,横亘于中国版图之上,这道天然屏障见证了华夏文明的兴衰,也成为了阻碍南北交通的一道天堑,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打通这座山脉,建立畅通的南北交通动脉,成为了国家发展的迫切需求。   在这项浩大工程面前,中国却遭遇了难以逾越的技术瓶颈,秦岭复杂的地质结构和地下水系统,让传统的爆破施工方式举步维艰,盾构机技术,这把能够精准掘进、确保施工安全的利器,成为了工程推进的关键所在。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中国工程界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酸的现实:全球顶尖的盾构机技术掌握在少数发达国家手中,经过反复权衡,中国选择向德国采购这项关键装备,然而,德方开出的价码令人咋舌,一台盾构机竟要3.5亿元人民币,这个价格,即便在今天看来也绝非小数。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付出了高昂代价换来的却是翻新的二手设备,设备交付后,频繁出现的技术故障让工程一度陷入停滞,每次维修,德方不仅要价不菲,还处处设防,生怕中国工程师学到关键技术,这种技术封锁的傲慢姿态,深深刺痛了中国工程界的自尊。   正是这种伤痛,激发了中华民族自主创新的决心,国家将盾构机研发纳入“863计划”,集结了一批杰出的科研人才,开启了艰苦卓绝的技术攻关之路,没有技术积累,就从基础研究做起;没有先进设备,就用最原始的工具摸索;没有现成经验,就在实践中不断总结。   六年的坚持不懈,终于迎来了历史性的突破,2008年,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一台盾构机“中国中铁一号”正式下线,这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装备,不仅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更开启了中国盾构机发展的新纪元。   但中国工程师们并未就此止步,他们深知,要在国际市场上立足,仅有一次成功远远不够,研发团队持续发力,在设计优化、材料创新、制造工艺等方面不断突破,通过持续创新,中国的盾构机逐步形成了独特的技术优势:不仅能够应对复杂地质条件,还能在海底环境和地震区域安全作业。   更令人欣喜的是,中国盾构机在保证卓越性能的同时,还实现了显著的成本优势,这种性价比的优势,让中国盾构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与日俱增,短短十余年间,中国盾构机的全球市场份额已超过六成,实现了从跟随者到领跑者的华丽转身。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工程师展现出的不仅是技术创新能力,更是一种坚韧不拔的民族品格,当初那个不得不仰人鼻息的国度,如今已经成为全球盾构机技术的引领者,这种巨大的转变,不是靠天上掉馅饼,而是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换来的。   盾构机的发展历程,堪称中国制造的一堂生动自强课,它告诉我们,核心技术从来不会轻易得到,必须依靠自主创新;它也让我们明白,一个民族要想真正强大,就必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当年德国专家的轻蔑与今日中国盾构机的辉煌形成鲜明对比,诠释了一个永恒的真理:唯有自主创新,才能赢得真正的尊重。   信息来源:新浪财经2021-04-26《美日德长期垄断,德国要价3.5亿!中国用15年把盾构机做到第一》

0 阅读:1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