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1月13日,一名女子走到孙传芳背后,突然掏出手枪,朝着孙传芳连开3枪

鉴史忆往呀 2025-04-09 11:40:10

1935年11月13日,一名女子走到孙传芳背后,突然掏出手枪,朝着孙传芳连开3枪。第一枪子弹打穿了孙传芳的脑袋,孙传芳随即倒地;第二枪穿透了孙传芳的太阳穴,第三颗枪打透孙传芳的胸膛。由于三枪都是致命枪,孙传芳当场毙命。 在中国军阀混战的年代,孙传芳曾是令人闻风丧胆的一代枭雄。曾经的他,以一介武夫的身份逐步崛起,成为了掌控五省的"五省联军"统帅。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孙传芳凭借着过人的军事谋略和强悍的武力,先后控制了浙江、福建、江苏、安徽和江西五省。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他建立起了庞大的军事统治体系,成为了当时最具实力的军阀之一。 他的军事生涯充满了胜利与辉煌,尤其是在1925年前后,势力达到了巅峰。其军队规模庞大,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在当时的江南地区可谓是横行无忌。 然而,权势的膨胀往往伴随着残暴的行径。1925年的皖北固镇之战,就充分展现了孙传芳的残酷本性。在这场战役中,他不仅打败了北洋老将施从滨的部队,更是在俘虏施从滨后,违背了军阀间不杀降将的潜规则。 当时的北洋军阀虽然经常征战,但将领之间往往维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输了可以投降,降了不会被杀,这是当时心照不宣的规矩。施从滨作为北洋老将,在被俘后还恭敬地向孙传芳行礼,说了声"大帅,施从滨到了"。 但正在吸食鸦片的孙传芳却不管这些规矩。他不顾手下将领的劝阻,执意要处死施从滨。最终,这位年过六旬的老将被斩首,尸首更是被示众三天。 这一举动在当时的军阀圈子里引起了极大的震动。许多人认为,孙传芳此举不仅破坏了军阀间的潜规则,更是挑战了北洋系统内部的平衡。 有传言称,孙传芳处死施从滨是受到了吴佩孚的指示。因为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施从滨曾阻止吴佩孚部队北上,使得吴佩孚失去了翻盘的机会。不过这个说法始终没有确凿的证据支持。 施从滨的大女儿原名施谷兰,在父亲惨死后便改名为施剑翘。这个充满复仇意味的名字,标志着一个传统闺秀迈向复仇之路的开始。 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女子还普遍缠足,受困于封建礼教的束缚。施剑翘作为一个小脚女子,为了复仇的信念,毅然决然地进行了放足手术。 这个决定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毅力,因为放足手术的痛苦程度堪比重新折断脚骨。手术后的恢复期漫长而艰难,施剑翘却始终咬牙坚持了下来。 为了能够完成复仇大业,施剑翘开始暗中习武练枪。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女子习武本就不被认可,更何况还要学习使用手枪这样的现代武器。 最初,施剑翘将复仇的希望寄托在堂兄身上。但堂兄考虑到种种风险,并不愿意承担这个重担,这让施剑翘不得不另寻他路。 之后,她嫁给了阎锡山部下的一名军官,这位军官曾承诺帮助她完成复仇。然而婚后的现实却与承诺相去甚远,复仇计划迟迟没有进展。 施剑翘最终选择了断绝这段婚姻关系,带着两个孩子独自生活。这个决定让她失去了军方的庇护,但也让她获得了完全的自主权。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施剑翘开始着手收集孙传芳的情报。她打探到孙传芳皈依佛门后,经常出入各地寺院,在天津一带尤其活动频繁。 为了能够在合适的时机实施复仇计划,施剑翘开始反复练习射击。她必须确保在关键时刻不会失手,因为她深知自己可能只有一次机会。 在这漫长的准备过程中,施剑翘始终保持着极高的警惕。她知道孙传芳虽然下野,但依然势力庞大,身边不乏亲信保镖。 十年的准备时间,将一个养在深闺的小姐彻底改变。施剑翘不仅要克服生理上的困难,更要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 1935年11月13日,天津佛教寺院居士林内正在进行例行的讲经活动。化名"智圆"的孙传芳和其他居士一起,专注地聆听着法师讲经。 就在众人齐声诵经之际,施剑翘悄无声息地来到孙传芳身后。她迅速掏出手枪,对准孙传芳连开三枪,每一枪都打在致命部位。 第一枪穿透了孙传芳的头部,第二枪击中太阳穴,第三枪则打在胸膛上。孙传芳当场倒地,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军阀就此陨落。 这起轰动性的刺杀事件很快传遍了全国。各大报纸纷纷以头版头条的形式报道此事,社会各界对这起复仇事件展开了广泛讨论。 施剑翘在行刺成功后并未逃跑,而是主动接受了逮捕。在天津地方法院的审判过程中,她详细陈述了父亲被害的经过。 法庭上,施剑翘强调她之所以寻求复仇,是因为孙传芳违背军阀不杀降将的规则,不仅处死了父亲,还要将其头颅示众三日。如果父亲是战死沙场,她绝不会走上复仇之路。 案件审理期间,社会各界对施剑翘表现出了普遍的同情。许多人认为,在那个军阀混战的年代,孙传芳的所作所为确实突破了道德底线。 最终,天津地方法院考虑到案件的特殊性,判处施剑翘有期徒刑十年。这个判决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已经显示出了法庭的人性化考量。 冯玉祥等知名人士在案件宣判后,积极为施剑翘奔走呼告。他们向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提出请愿,希望能够对施剑翘实施特赦。

0 阅读:0
鉴史忆往呀

鉴史忆往呀

欢迎关注,跟着小编一起看历史小故事吧~